800小说网 > 六韬·鬼谷子谋略全本 > 第51章 忤合第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51章 忤合第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作者:姜尚 鬼谷子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推荐阅读:
800小说网 www.800xs.so,最快更新六韬·鬼谷子谋略全本 !

    世界上的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它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文中说,“趋合”跟“倍反”是普遍存在的,运用到不同的事物上有不同的方法,而且两者的状态又是相互转化的,就如同圆环一样没有裂痕。所以在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时,也应该用不同的方法,这就强调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八个字。

    在为人处世方面,要灵活多变;在作决定的时候,应该选择最合理的一项。任何事情都有顺有逆、有正有反,不论是顺还是逆,是正还是反,都需要去面对。只要灵活应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可以变不利为有利。

    怎样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呢?要坚持矛盾观点;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对不同事物的矛盾作具体分析,对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的矛盾作具体分析,对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作具体分析);在运动中把握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

    凡趋合①倍反②,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③;圣人常为无不为,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于身④,必量身材能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⑤。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飞箝之术。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⑥,故归之不疑也。

    非至圣达奥⑦,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⑧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实,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知,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

    ①趋合:趋向合一。

    ②倍反:背逆。

    ③师:模式。

    ④身:个人。

    ⑤其用一也:它的功用是一致的。

    ⑥天命之箝:天命的制约。

    ⑦至圣达奥:达到圣人高深的境界。

    ⑧材质:才能素质。

    不论是要趋向合一还是背叛分离的,都要给予相应的计策去应对。变化和转移就如同圆环一样连接没有缝隙,往复不止。应反复寻求内在的原因,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处理。所以,圣人生活在天地间,立身处世、治理天下、说教众人、弘扬美好名声,确定事物的名分,必定根据事物的变化和联系考察天时,观察适当的时机,国家哪些方面有余,哪些方面还很不足,都能够由此出发去衡量,并且设法促进事物向比较有利的方面转化。

    世界上没有永远居于高贵地位的东西,万事万物也没有永远固定不变的。圣人经常无所不做,无所不听。事情成功,跟实现它的计谋相契合,就把它作为自己的君主。计谋合乎一方的利益,必然要违背另一方的利益,不可能同时忠于两个对立的君主,必然会违背一方的利益而满足另一方的利益;合乎这一方的利益,就会忤逆另一方的利益;忤逆这一方的利益,就会符合另一方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忤合之术,如果把它运用到天下,一定要根据天下的实际情况来运用;用于治理国家,要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运用;用于治理家族,要根据家族的实际情况运用;用于管理自身,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才能和气概来运用。总之,不论把忤合之术用在大的方面还是小的方面,进的方面还是退的方面、它的作用效果是一样的。因此,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进行谋划、分析,计算准确了以后再实行飞箝之术。

    古代那种擅长通过背离一方而趋向另一方而纵横天下的人,常常掌握四海之内的各种力量,控制各个诸侯,将他们驱置到“忤合”的境地,促使其转化,使其与自己联合。过去的贤相伊尹五次臣服商汤,又五次臣服夏桀,其行动目的还未被世人所知,就下定决心臣服商汤;姜太公吕尚三次臣服周文王,三次臣服殷纣王,他的行动目的也不被世人所理解,最终与文王相合。这是因为他懂得归附周文王是天命的制约,所以他最终归附周文王的时候毫不犹豫。

    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超常的智慧,不能了解深层的规律,就不可能驾驭天下;如果不肯用心去苦苦思索,就不能搞明白事物本来的面目;如果不能全神贯注地观察事物的实际情况,就不可能功成名就;如果才能、胆量都不足,就不能进行军事运筹;如果只是愚忠而无真知灼见,就不可能知人善用。所以说忤合之道,要首先估量一下自己的才能智慧,看看自己能力的大小,比较自己和周围人的优劣短长。只有这样知己知彼以后,才能随心所欲,既可以前进,也可以后退;既可以合纵,也可以连横。

    “忤合”是基于“反”“合”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而出现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趋合”跟“背反”是同时存在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趋合”跟“背反”这两种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相互转化,如同铁环一样没有终点没有起点,循环往复。所以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要注意不同的阶段要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为人处世时灵活多变才是上策。《鬼谷子》中的“世无常贵,事无常师”,说明了事物是一定会变化的,往往是有正有反,有顺有逆,有利有弊,有曲有直。所以处理事情的时候要有长远的眼光,曲中见直,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

    忤合之术提倡处事灵活多变,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最终决定,就如同文中提到的伊尹和姜太公,几次选择辅佐的君主,最终还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一定要看到事物不断的发展变化和其两面性,才可以作出最有利、最正确的决定。

    作为医者,神医华佗的决定更需要具有前瞻性,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症下药。下面的几个小故事就表现了华佗身为医者,是如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郡吏中有两个官吏儿寻、李延都有头痛发热的症状,他们一起去找华佗看病。华佗给他们开了不同的药。有人对此提出疑问:为什么相同的病却使用不同的药?华佗说:“儿寻的身体外实内虚,所以应当下泄;李延的身体内实外虚,所以应当发汗。”两人吃了药之后,第二天就好了。

    李将军的妻子得了重病,请华佗来看病。华佗诊完脉后对李将军说:“夫人的情况怕是伤了胎,而胎儿还在母体中。”将军觉得华佗说的一定不对,因为前阵子他的妻子刚生完孩子。将军觉得华佗信口胡言,八成是个庸医,就打发他走了。华佗也没多说什么,转身离去。

    一百多天后,李将军的妻子旧病复发,李将军想起华佗的话,于是请华佗来复诊。华佗号脉完毕后,说:“看脉象,夫人肚子里有未产下的胎儿。夫人的肚子里应该是怀有两个孩子,一个胎儿出生了,而后面一个孩子还在肚子里。可是夫人自己没有感觉,别人对此事也不了解,所以没有接生。现在夫人肚子中的胎儿已死,母亲的气血不再输给孩子营养,胎儿必定干枯而附在母亲的脊上,因此夫人的脊背经常疼痛。想让这个死胎出来,就需要先喝汤药,然后配合针灸。”说完吩咐别人去煎药,然后给李将军的夫人扎针。一会儿,李将军的夫人的肚子剧痛难忍,华佗一看情况,立刻让人请稳婆进来。他说:“这个死胎死去太久,自己产出困难,需要有人帮助夫人掏出来。”果然,一会儿,稳婆就掏出了一个死去的男婴,手足俱全,全身发黑。大家欷歔了半天,李将军终于相信了华佗果然是神医。

    一天早晨,有两个人用车推着一个人来华佗这里看病。病人捂着腹部,面色苍白,两腿弯曲,精神委靡。华佗给他号过脉后,解开病人的衣服,用手按按病人的肚子。听到病人大叫一声后,他对周围的人说:“他得的是急性肠痈(阑尾炎),需要立刻开刀。”于是大家合力把病人抬到手术台上。华佗先给病人服下了“麻沸散”。过了一会儿,病人失去了知觉。华佗又让徒弟给病人的腹部涂药消毒。他用消了毒的刀子剖开病人的肚子,然后割去阑尾,再用药制的桑皮纸线缝好刀口,敷上特制的消炎药膏。做完手术,他叮嘱病人的家属,说病人一个月以后就可以下地劳动了。事实证明果然。之后,人们对华佗更加敬佩了。

    上面的三个小故事表现了华佗的医术精湛,也表现了华佗对病人的情况了如指掌,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了最正确的决定,解除了病人的痛苦。第二个故事突出了事物的发展变化性,而华佗把握住了这一点,及时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处事也要灵活,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决策才是上策。

    鬼谷子说:“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官渡之战后,曹操为挽回败局,采纳了谋士程昱所献的“十面埋伏”之计。表面上看是在效法楚汉相争的事例,实际上是根据袁绍报仇心切必然麻痹大意这一事实而设立的计谋,是典型的“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著名战例。

    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后,整顿军马,北渡黄河,直追袁绍。袁绍不甘心失败,为报仇雪耻,又纠集河北四州之兵,至仓亭扎寨,准备与曹操决一死战。袁、曹两军对峙,各布阵势。第一次交锋,曹军徐晃部将史涣就死于袁绍第三子袁尚的利箭之下。

    曹操失去一将,心中烦闷,说:“似这样对阵相互厮杀,何时是个了局?”

    谋士程昱献计道:“秦末楚汉相争,高祖皇帝运用‘十面埋伏’之计,使项羽自刎身亡。我们何不效法?”

    曹操说:“请你详细讲一讲。”

    程昱说:“我军退至黄河边上,背水为阵,伏兵十队,引诱袁绍逼赶我军。”

    左右大惊道:“如此,我军岂不太危险了?”

    程昱笑道:“兵法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我军无退路,必须死战,如此即可稳胜袁绍。”

    曹操采纳了程昱的计谋,将全军分列左右各五队。左列,一队夏侯惇,二队张辽,三队李典,四队乐进,五队夏侯渊;右列:一队曹洪,二队张郃,三队徐晃,四队于禁,五队高览,许褚为中军先锋。第二天,十队人马先行,埋伏在两侧。到了半夜,曹操同许褚率军前进,装出偷袭袁寨的样子。

    袁绍见状,笑道:“曹操这下子要喂鱼了。”尽发五寨人马,迎战许褚。许褚拨马撤退,袁绍驱军赶来,喊杀之声不绝。等到天亮,袁绍将许褚逼到河边。曹军已无退路,曹操大喊:“前有追兵,后是绝境,大家何不决一死战?”曹军听了,一齐奋力向前冲杀。许褚一马当先,挥刀斩杀了袁军十来名将领。

    袁军大乱,只好撤退。退了一段路,几声“咚咚”战鼓响,左边夏侯渊、右边高览两支兵马冲出。袁绍带领三个儿子一个外甥,死命地杀出一条血路。

    袁绍跑了十来里,左边乐进、右边于禁杀出,杀得袁军尸横遍野。又跑了数里,左边李典、右边徐晃两支人马截杀过来,袁绍父子胆战心惊。好不容易奔入寨门,袁绍急忙令军队埋锅造饭。正要吃时,左边张辽、右边张郃,径直前来冲寨。袁绍慌忙上马,率部奔向仓亭。人困马乏,正要休息时,不料曹操率大军又从后面赶来,袁绍拼命逃离。正走间,右边曹洪、左边夏侯惇挡住去路。袁绍大叫:“如果不拼死一战,我们都要被活捉了!”奋力冲杀一阵,侥幸逃出重围。

    终于脱险之后,袁绍抱住儿子们大哭一场,长叹道:“我经历战事数十次,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狼狈!”说完,他命令部将回各地整顿军务,自己带着袁尚到冀州养病去了。

    从实际出发这一原理,在现代社会中也有较好的运用。人们往往注重分析实际情况,进而作出各种决策,从而保证决策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