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 痴心天龙文集 > 卜算妙词述春情

卜算妙词述春情

800小说网 www.800xs.so,最快更新痴心天龙文集 !

    春天来了,给人以生机,给人以感叹,给人以太多的遐想,叹息复叹息,总会有些情绪要宣泄,总会有淡淡的诗意在心头。春天,让我们描写的太多,有的看到了“一年之季在于春”谋划着一年的收成,有的看到了春的勃然,体悟了进取的生机,有的看到春的易逝,轻叹时光的川逝如水。是啊,春天,每年都会有一个春天,每年的春天都会让你感受到这就是一个春天,一个与去年不同,明年也不会相同的春天。

    记得小时候,父亲远在县城教书,也是一个春天,父亲从县城里捎回的不是糖果,不是新衣服,而是一本毛泽东诗词选,后来才知道父亲是在天安门远远地看到过毛主席的十万红卫兵之一,那时他还在北京上学。我的诗词知识,最先就是从这薄薄的一本书上得来,记得那本书上还有每首诗词的毛泽东的书法手迹,现在学起书法来了,再找时,怎么也找不到了。

    我学的第一首诗词,不是“离离原上草”也不是“曲颈向天歌”而是这首“风雨送春归”是母亲一句一句教会我的,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首词了: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题为咏梅,词牌卜算子,这都是后来才知道的,反正知道是写春天的。那扬抑顿挫的声调,那飞雪迎春的景象,在小小的心底烙下深深的印记。后来,七律、沁园春、西江月、清平乐。在祖父的催促下,还背了一些音韵对句之类的东西,现在也记不清了到底是些什么了。济南上学时,有幸得闻正言,虽不能入大雅之堂,但闲时消遣,倒也悠哉。

    情有独衷卜算子,飞雪迎春梅香词,对于我来说,应该是最不为过的了。古人我最崇拜的就是苏东坡,他有一首卜算子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孤高情怀,横溢词表,大家出手,不同反响,一时流传,所以又有了一个新名,叫缺月挂疏桐。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之子秦湛,字处度,其词清香胜花气,也曾填过这样的词:

    卜算子、春情

    春透水波明,寒峭花枝瘦。极目天涯百尺楼,人在楼中否?

    四和袅金龟,双陆思纤手。拟情东风流此情,情更浓于酒!

    所以后人又称卜算子为百尺楼。在读毛泽东咏梅词之“风雨送春归”的起句,让人想起南宋有首卜算子词,大概与陆游同时期或者差不多的时段的人,记不很清了,起句就是“风雨送人来,”后面的是“风雨留人住,草草杯盘话别离,风雨催人去。泪眼不曾暗,眉黛愁还聚。明日相思莫上楼,楼上多风雨。”自然写得情意缠绵。毛泽东的这首卜算子、咏梅,下面有句话,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得这首境界高远的卜算子词。但观毛词,有如此之清绝雅曲,亦是前无古人的。随手也将放翁之咏梅词一并读之,虽然读来让人凄然相向,但骨子里的清直之气,亦是悠悠不散的。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其它的不再举了,不然似乎有卖弄之嫌了。作诗填词,可以谙极风雅之事,特别是现在,除了极爱传统文化的人们,就算红顶天的所谓后现代作家,对传统的国粹又能了解多少呢。创新,无论对于什么,都是所必须的,传统的诗词的创作,也应该有必要发展创新的,泥古不化,文化也得不到发展。呵呵,似乎又扯远了似的。

    学填词其实应该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卜算子词牌,其实就是一个曲子而已,如东方红一样的曲子,曲调在过去应该是固定的,是一个双调的曲子,简单理解就连唱两遍。分两段,自然单听曲子,可能也是可以的,不过总有所谓的歌伎,持红牙板,呓呀地柔声唱些与环境相应的词句来。但这卜算子词,却是一首仄韵曲,表达郁忧寂苦的情感,自然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上下两片,片,也好阙。一片四句,偶数句用韵,且须用仄韵。宋词自然用古音,不会用现代普通话来唱的。记得上次我开玩笑说,我的方言其实就是宋朝的普通话,呵呵,我到开封,开口说话,可没人说我是山东人,我说的方言接近于河南话,那是离开封很近的缘故,自然还会有些不同的。总之我读古诗时的平仄感觉自我良好时,用现代的普通话一读,竟然平仄不对了,方言里其实保留了好多的古音。仔细挖掘,也许会有金矿在里面。

    唐诗宋词,自然会用唐声宋音了,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奇怪的是时代发展了,传统的东西发展的却很慢,有好多的人仍然还在抱着古音古韵不放,其实是有点怪怪的了。我是提倡用今音今韵来作诗真词的,国学精粹也得发展,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不了解古音,就无法真正读懂唐诗词,更无法通过朗诵体会骐中的音律之美。不了解古今音的流变,因守古音,填出来的词,现代人用普通话读出,真的有些会变了味道。无论古人今人,说话的声音不过就那么四种,古之有“平、上、去、入”四声,今则有“阴、阳、上、去”统分为两大类,即平声和仄声。因此作诗填词,均以辨四声为第一步,因为只有通过辨四声,懂得哪些字是平声,哪些字是仄声,才能学会平仄配置的规则。每个字的发音,声有高低,音有长短、调有升降等区别。诗词的平仄,就是巧妙地运用这种区别,组成抑扬顿挫的声调和音乐节奏。念诗,古时不叫读,也不叫诵,而是叫吟,也叫哼。词,那就唱了。诗词是供人们歌唱的,是同音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诗词用的四声,是古代四声,确切地说,是唐宋时代的中古四声,分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普通话四声中阴平、阳平在古四声中统为平声,上声、去声古今略有变化,但大致相同,惟有入声在现代普通话中已经没有了,合到平声、上声、去声里面了,所谓"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其中变为去声的最多,变为平声的其次,变为上声的较少。但是现在南方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诸省区和北方的山西、山东、河南、内蒙等地方语中,仍然保留着不少的入声字。所谓平仄,平包括阴平、阳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入声。区别四声的方法,康熙字典开篇载有一首四声歌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平声发音不高不低,尾音略有延长,犹如木槌轻敲鼓心,其声为"东";上声发音响亮,没有尾音,读升调,犹如木槌击鼓面的四周,其声为"董";去声发音哀远,尾音较短,读降调,犹如木槌重击鼓心,其声为"冻";入声发音短促,没有尾音,读急调,犹如一手扪鼓面,一手重击之,其声为"笃"。据说梁武帝非常喜好文词,但是不解四声,曾请教过学者周舍:"何谓四声?"周舍答道:""天子圣哲"是也。""天子圣哲"四字,按古四声读,依次为平、上、去、入。梁武帝立刻就明白了。

    填词守格律,调平仄韵调,这自然是基本功夫。格律,就是平仄的格式的声音的律韵。若能熟读声韵启蒙之类的书,对韵倒是能够掌握的。你先读下面的120字试试。差不多对韵就掌的差不多了。

    平上去入平上去入平上去入平上去入平上去入

    东董冻笃钟肿种烛江讲绛觉知指志质微尾未物

    鱼语御月枯苦库阔梨礼利栗佳解界黠该改盖葛

    真轸震质文吻问物昆捆困没滩坦叹脱间简涧吉

    笺浅箭节肖小笑削交狡校脚高稿诰阁歌果个骨

    麻马骂陌阳养漾药庚梗更隔丁顶定滴蒸拯证职

    尤有又亦侵寝沁缉憨喊憾合盐琰艳叶缄减鉴甲

    但平仄的格式,掌握起来,真的是有难度的。一般说来,词的格律与诗律相比,更高级、更严格、更复杂,但是又有较多的机动和变通。学会机动和变通,就能从苛繁的束缚中争得自由,在词的境界里任意表达自己的情感。诗言志,词述情。表达内心没有比词更合适的了。说了半天,现在差不多应该归入正题了,呵呵,我们来填首卜算子词,看是否真的有趣。

    卜算子词牌的平仄格律如下:

    ,。

    ,。(叶)

    ,。

    ,。(叶)

    可平可仄仄平仄韵。叶韵,即此韵需与上韵为一个韵部。原因是词相对于诗韵来说,可以邻韵通押,比诗要求的要宽松一些。要求叶韵,对韵的要求就会严格些。卜算子要求仄声同韵,所以虽然是小令,并不是太容易填。

    词的句式,从一字到十二字不等,最短的就是十六字令。如毛泽东的那三首十六字令:山,青天刺破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柱其间。

    我自己为了好记,就记做1,7,3,5。那么卜算子词的句式就是5,5,7,5。至少字数不会弄错,嘻嘻。如果真的在表达意境时不需这么多字,或需要增加字数才能表达完整。这分别被称之为减字,添字。但词调仍然不变,也就是词的五线谱没变,还需按原来的曲调来唱,少字的地方,自然要把前一个字延长声调来唱,相反添字的词牌,在添字的地方把歌词要唱得快一些啦。所以添字就会有讲究,不是任意添加的,应符合平仄变化。减字,在词里也叫偷声,也许是新手唱时一紧张忘词了,随声而过,听者也没在意,后来觉得挺好,偷声就偷声吧,呵呵,别信这是真的就成。添字也叫摊破,原来五个字,变成六个字,三字一组,我曾写过两首添字的卜算子,七字的加一字,变成3、5或4、4两组来唱。这两种情况可以不变调,但有时也会随着移宫变调。纯粹填词,一般也就不需太注意这些了。

    其实填词看起来很复杂,很繁琐,但明白了其实也不过就是一种用来表达情感的方式而已。掌握基本的格律,其实并不太难。但我自己在填词时,有时也会故意做些变通,似与格律不协,但如果同时跟着移宫变调。按照词来说应该是允许的,但大多人并不明白这一点。但诗就不行了,这一点是应该注意的。看好了下面: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首词的词调格式:双调,上下阕格式相同,每阕都是四句,押仄声韵。

    第一句:"风雨送春归",是五言律句的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不入韵;

    第二句"飞雪迎春到",是五言律句的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入韵;

    第三句"已是悬崖百丈冰",是七言律句的仄起平收式(仄仄平平仄仄平),不入韵;

    第四句"犹有花枝俏",是五言律句的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叶韵。

    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的第一个字"风"、"飞"、"犹",因不在音节点上,同近体诗一样,可以通融,可仄可平。

    再看你写的一首卜算子词,意境明丽,风色可喜。但格律上还是有些不太恰当之处。如何修改,使其合律入韵呢,我们先看平仄:

    清风洗碧空,//平平仄仄平,应为:仄仄仄平平

    橘霞流韵少。//平平平仄仄。应为:仄仄平平仄

    已是春容羞俏声,//仄仄平平平仄平,应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却也冬风啸。//仄仄平平仄。应为:仄仄平平仄

    啸去寒山遥,//仄仄平平平,应为:仄仄仄平平

    只惹芳菲草。//平仄平平仄。应为:仄仄平平仄

    总向桃红柳飞时,//仄仄平平仄平平,应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尽由春意闹。//仄平平仄仄。应为:仄仄平平仄

    这是用普通话来标的平仄。我们将每句的第一个字,可平可仄就不去管它。第一句的平仄是格律五言的一个变体,第二、四句才是体,即仄仄平平仄。第一句在诗体上叫插腰,即将最后一个仄声,插到中间,使结尾为平韵。对联时我们知道仄起平对,诗的韵脚需用平韵,当然也有例外,并不是绝对的。其实格律的变化应该是很自由的,在意境清绝、雅丽的情况下,通过一定的方式,是可以运用的。但词由于与音乐关系密切,词调未变,词的平仄声韵就不应该改变。我们在原词的意境上,试试调一下平仄:

    卜算子、春日

    风洗碧空清,//平仄仄平平

    橘韵流霞少。//平仄平平仄

    已是容羞窈俏声。//仄仄平平仄仄平

    何处莺语笑。//仄仄平平仄

    笑去桦枝摇,//平仄仄平平

    只惹芳菲恼。//平仄平平仄

    总向桃红柳绿时,//仄仄平平仄仄平

    兴尽任蝶闹。//仄仄平平仄

    修改后的卜算子不仅平仄合律,且在意境上较修改前也有的深化,写春未见一个春字,只见栎红柳绿。写人未见其人,只闻羞俏笑语。给读者留下了阔大悠远的丰富的想像空间。达到了以词述情,情境交融,自然无琢的境界。

    这样的填词,似乎很机械,但很见效,如写字一样,先临帖,用卜算词词牌,多填几首不同内容的曲子来,自然就会慢慢熟悉并掌握其中的微妙的,然后再在些基础上求变化。再练就减字偷声、添字摊破、移宫变调诸多招势。再填起来卜算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表情达意,畅胸舒怀,自然就春归之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