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www.800xs.so,最快更新迷途在1643 !
在孔有德占领了整个广西以后,李定国的大军一路奔袭而来,势不可挡,孔有德的部署被李定国军全线击溃,大军直奔桂林而来,孔有德只能亲自上前线指挥应对。
在兴安县严关处,李定国用大象阵击败了孔有德的大军,触不及防之下,在两军对阵时,放出大象是什么概念,而李定国的大象军用的是受过训练的战象,在象牙上绑有长刀,象头上装有铁甲,象身上用藤条结有篮子,内有象兵,手拿长茅及弓箭,三头大象为一组,猛冲敌阵,刮着倒、碰着伤,如入无人之境,被活活踩死无数。
孔有德失去了最后一道屏障,压根就不知该如何自处。这个时候李定国的大军已经包围了整个桂林城,孔有德的脑袋甚至被射中了一箭。
这个时候的孔有德知道,活下去是没什么希望了,回想起这一路走来,他手里沾满了汉人的鲜血。在他投降满清以后,他就没得选了,因为他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只有不断往前,才能看到希望。所以他选择为满清立功,他的功劳越大,他投降以后的地位就会越高。所以他会后悔吗?他绝对不会后悔。看看袁崇焕的下场就知道,就算你为大明朝卖命,那大明朝又能怎么对待你呢?
孔有德虽然在桂林战死了,但是他是不会后悔,他用行动告诉满清,自己投降了就要一直为满清建功立业,直到最后一刻。
孔有德死后,他的女儿孔四贞倒是侥幸活了下来,成为了孝庄太后的义女,后来更是跟丈夫一起,享有了广西地区的食邑,算是满清政府对孔有德的补偿吧。
他知道包括自己在内,所有跟他相关的亲人,都会惨遭李定国大军的报复蹂躏。
男的老弱全部杀光,留下年轻女子充入军妓,孔有德越想越觉后怕,这个时候,他学习崇祯皇帝,将自己的家人全部杀光,随后朝着满清朝廷的方向拜了拜,放了一把火自焚了。
至此,南明朝目前全靠大西军支撑,大西军又分为三部,秦王孙可望,晋王李定国,蜀王刘文秀,那么咱们透过历史迷雾,来看一下真实的南明朝,后世把孙可望定为投降派,把李定国定为抗清英雄,抛开这些后世的定位,就目前来说,如果没有孙可望,南明朝可能就此灭亡了,正是有了孙可望,南明还有一口气在,所以说孙可望对南明的贡献还是巨大的。
孙可望靠义军本色,大胆改变传统,以官四民六为标准,从沐家和土司等权贵手中集中土地重新分配。愿意献出一些土地拥戴的土司并不少,但也有敌视的土司和沐家是被夺取对象,这正和大西军在四川对付富户是一样的做法。云贵地区部族众多,千百年来等级森严。大西军打破局面,让众多百姓获得土地,军队也因此方式自有土地耕种,基本实现不扰民的情况。
所以,大西军在云贵与四川情况有不同,受各族百姓较多欢迎,许多民众都踊跃加入,不少土司也跟随大西军作战到最后。这同样是沐天波和丽江木氏土司等权贵怨恨孙可望的根本原因,秦王主事几年为稳定民间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历史往往是后人记载的,而记载历史的人,就是哪些大户富户人家出身为官的人,孙可望的这些做法当然得罪了许多这些人,所以后世极尽抹黑,夸大其事,把孙可望描写成为一个投降派,反复小人等,难道真是这样吗?
孙可望入昆明发布“招抚百姓回家务业,不足者借给牛种”的复业令,兴修滇池、澄江等水利。以云南、贵州这等偏远省份,供养二十万左右兵力,简直是奇迹。吴三桂入云南前夕,大西军还“钱粮如山”。
之前“一年土产财赋,足供养兵之需”的说法,远在湖南、江南的清军官吏都曾听闻。清方云贵总督赵廷臣坦承,云南地方荒芜开始于顺治十六年春夏,正是朱由榔等向缅甸转移的时候。
若客观回顾孙可望入云南十年,在宝庆之战前的所作所为,先灭沙定洲、平川中诸镇,经略云南,奉迎永历,又策划收复湖广,论功勋之盛,根本无人可比。即便李晋王确实取得十分出色的战绩,综合来说毕竟也没法与他相比。所以,孙可望与李定国的矛盾,纯粹是各自视野狭隘的意气之争。
要说南明朝的覆灭,不是清军赶尽杀绝,而是自己打败了自己,最后被自己逼上绝路。
最来说一下刘文秀,十分担忧孙可望在后面可能随时会趁机消灭他和李定国。你防着我,我看着你,这种内耗已经注定了日后的结局。
为了挽救孙可望,朝廷派出白文选和张虎为使者携带玺书前往贵阳进行劝说,这份玺书算得上用心良苦。怕刺激到孙可望,里面对他谋逆的行为只字未提,只用“失人臣礼”四个字一笔带过。相反为了示好,对孙可望的部下加官进爵,希望他们能幡然醒悟,消除前嫌。
朝廷是为了挽救,让孙可望幡然醒悟,而不是安抚,就是说你老孙啊,大家都知道你做了错事,不过大家希望你能改过自新。
孙可望看着这个朝廷本身就很厌恶,吃着我的饭,吃完一抹嘴道:“你看,不应该兴修水利,不应该把土地分给百姓种粮,这都是你的错,可是我们不计较。”
正是这样,矛盾越发变大了,让孙可望有了自立的想法。
这也是每每到了关键阶段,孙可望常会做出不利于时局的举动出来。
孙可望本来制定了一个宏大计划,希望与福建的郑家等取得联系。但刘文秀作为先锋失利,且损兵折将,导致计划功败垂成。可如此败局是刘文秀的责任吗?显然不全是,根源在于李定国和刘文秀对孙可望是否还能真诚共事发生严重猜疑。
刘文秀把自保和保护李定国视为行动主要任务。孙可望觉得李定国影响刘文秀不听指挥,偷偷搞小动作接走朱由榔,于是产生激化,孙秦王自然认为李晋王要自立门户,所以要赶快趁机吞掉他。
出于维护大西军的大义,刘文秀领一支人马回去帮李定国阻止孙可望,刘文秀更写血书交给孙可望进行劝谏,足见刘文秀所为情非得已,义气深重。可事以愿违,孙可望已经拿不下脸再与他们站在一起,选择出走投靠清军。
古人尽管有结盟的概念,但从沐天波、杨畏知包括朱由榔等人,没有什么结盟大西军的意思,完全是迫于形势忍气吞声。可心理还是朝廷招抚义军的感觉,所以暗中才给孙可望下套,孙李的分歧固然有自身一面,明方官吏反复施加的影响还是有一定煽风点火的关系。
随着孙可望的投清,还留下了三万将士不愿投清,归投了刘文秀麾下。如果此事到此结束,万众一心抗清,一致对外,明末小朝廷还是有一番作为的,可是结果又是新的一轮窝里斗开始了。
晋王李定国后期主事,刘文秀本来感到一番振作的希望,趁机进言让朱由榔北上贵阳。因大西军连番失利,引发内部问题,把皇帝向前推,对为收复四川,鼓舞人心士气大有积极意义,日后进一步入成都,巩固西南三省局面,再作北伐谋划。这一番重新规划,连窝囊多年的朱由榔都十分兴奋,愿意采纳这一方案。
居然李晋王的视野会否定这一建议:“李定国请尽撤川楚守边各镇将回云南。遂罢幸黔之议”。后人基本认为是李定国知晓朱由榔性格柔弱,希望他远离战事。可实际恐怕是希望把朱由榔留在自己掌握,不愿意朱由榔以此机会逐渐成为刘文秀的附庸。
更要命的是,李定国还干扰刘文秀收复四川。大臣金简上疏提醒:
“内患虽除,外忧方棘,伺我者方雁行顿刃,待两虎之一毙一伤以奋其勇;而我酣歌于漏舟,熟睡于积薪之上,能旦夕否乎?二王老于兵事者也,胡亦泄泄如是。”
刘文秀对李定国变得狭隘的危险有清醒估计,他无法阻止李个人变化,为了自己和大局就注意团结孙可望的部下兵将。他的豁达大度收效非常明显,愿意归附他的秦王旧部多达三万余人。包括大将冯双礼,甚至艾能奇之子艾承业,后来都与刘文秀关系更好,与李定国疏远。
如白文选等大将当初不愿同室操戈选择罢手,足见大批将士在关键时刻都懂得利害。可李定国对孙氏旧部心存芥蒂,“以收获孙可望之兵名曰秦兵,滇省旧兵名日晋兵”,“由是孙可望之兵心懒矣”。
既然李晋王意图排挤,刘文秀就建议把所谓“秦兵”三万多人收编,然后派遣去巩固边疆,将士们都欣然效命,愿前往四川作战。李定国居然对刘文秀团结将士,试图巧妙化解分歧而感不满,强行召回刘文秀中止收复四川行动,令这位仅存的兄弟十分悲痛心寒,次年就含恨而终(永历十二,顺治十五年,1658)。
临死前,刘文秀还大公无私把自己的窖藏捐出,建议疏通夔东十三家众义军和招募军士,一直为收复四川而费心谋划,更进一步激励李定国北上陕西,进发洛阳,希望他辅助朱由榔成就大事。
失去刘文秀,更加注定李定国独木难支,造成实力大大削弱。之后顺治十六年,清军吴三桂大举入云南,明方根基摇摇欲坠,朱由榔开始转移,都知道不到两年就玩完。
实际李定国去除孙可望的许多措施,例如营庄法等,也表明晋王治理地方并不如秦王有远见,只是一个忠于明方的顺臣而已。
明朝最大的弊端就是政军不分,李定国打仗还行,可是要他去经营政经就不行了,漏洞百出,能力远不及孙可望可比。
感谢:书友U8sdAqh
、书友8358ePm7T 、书友U8sdAqh
、火狐狸1976 、红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