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www.800xs.so,最快更新重生之种田有空间 !
是此意。由船不能翻,到“木龙”不能翻,到鱼不能翻,皆因“鱼”和“龙”紧密相连,
且又事关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一家生计所在,故而“吃鱼不能翻鱼身”也就成为一道
俗定的规矩,被所有渔家人所认同和严格遵守。无论是在渔民家里,或是渔船上,这个
习俗都不能违反。因此,若有老客带新客上渔岛,进渔家作客,总是首先把这个特殊的
风俗习惯告知新客遵行无误。若客人主动遵守渔家这个习俗,渔家会对客人更加敬重、
客气。
第319章
吃鱼不能说“吃光”、“吃完”、或“吃尽”。
在大陆城乡,不管是家庭或是饭店、餐馆,碗里、盆中的鱼吃完了,就说鱼吃完了,
或是鱼吃净了。可在海岛渔村,无论是在渔船上,还是在渔民家里作客,甚而在饭店和
渔家人一起聚餐,都不能说“鱼吃光了”、“鱼吃完了”之类的话。
渔家饮食中还有其他种种忌讳,也颇具渔岛特色。
羹匙不能背朝上搁置。在渔船上或渔家作客,你会看到,渔家人在吃羹或汤食中,
所用羹匙,都是背朝下平放在桌上或碟中,而决不会将匙背朝上搁在羹汤碗沿,男女老
幼皆遵循这个习俗。这是因为渔民及其家人最忌讳“翻”船之类现象。羹匙形状像船,
渔家人从心理上不愿意看到羹匙倒置的现象,反映了渔家人祈求海上平安的心愿。
筷子不能横搁碗上。和羹匙不能背朝上搁置一样,在渔船或渔民家里,筷子横搁碗
沿上,也是一大忌讳。渔民海上捕捞航行,船触礁搁浅,是最忌讳的事之一。筷子横搁
碗沿上,近似船搁礁状,因而就在渔村形成了筷子不能横搁碗、盆沿口上的习俗。
渔船上或渔民家里打水的吊桶不能叫“打水桶”。在渔村,特别是在渔船上,渔民洗
鱼、烧饭、做鱼羹,总要用打水的小木桶往淡水舱打水,或往大海里打水。但渔民却称
呼这打水的小木桶为“吊亮桶”,而忌讳叫“打水桶”。渔岛方言,“水”与“输”谐音,
渔民盼望出海生产年年有盈余,忌讳输,因而就产生叫打水桶为“吊亮桶”之习俗。
2.婚宴上特有饮食――芋艿
在渔家婚宴上,你还能看到一道唯渔岛特有的饮食风景线:宴席上,会端上一大碗
带皮烤熟的整个芋艿。一席婚宴,只要少上一道烤芋艿菜,就算你大鱼大肉、全鸡全鸭,
婚宴也不被认为是丰盛的。而一道婚宴上,上两道烤芋艿菜,吃喜酒的人就会夸奖东家
客气,婚宴特别丰盛。就是在日常饮食中,渔家也将芋艿当作上等大菜。逢年过节,或
是家中有客,总有一道红烧芋艿。“跑过三关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渔民对奉化芋
艿头更是珍视。
四、渔民服饰习俗
1.渔民衣着由来
舟山列岛,古时处吴越海上交界之处。春秋战国时,为越国东境句章县海中洲属;
战国后期,楚灭越置江东郡,为楚国江东郡句章县地。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海
岛渔民服饰,势必要受吴越古风影响。
吴越地处海滨,为谋生常年出没风涛,诚是“乃处海垂之际,屏外蕃以为居,而蛟
龙又与我争焉。是以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将避水神也。”同时,吴越之地
除了冬季稍冷,春夏秋均较暖热,不仅于越先民,吴人也喜著紧身短衣,即为“短绻不
结,短袂攘卷”。而且其衣襟一般都是朝左边开,即为“左衽”。这种左袄衫袖口窄小,
且腰间系丝带或短裙。
2.渔民衣着款式
东海列岛渔村,自古以来,直到清朝、民国时期,乃至20世纪50年代前期,渔民
冬季穿的多为粗布大襟衫,开左衽,为夹衣,初春、秋末为单衣;就连棉袄,也是左衽
大襟式,棉背心,则是左袄大襟无袖;而夏季,大多为对襟无领无袖衫。襟上以布质钮
攀。裤子则为裤腿肥大的龙裤。腰系布质“撩樵”,即为腰带。而渔妇服饰,除也是左衽
大襟衫和“兑裤”外,一般均在腰际系一条长及盖膝或短至膝上的裙裾,俗呼“布褴”。
这种服饰,十分明显地展示出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先人服饰遗风。只是根据海洋生产的特
点和生活的需要,作了不少改造,但主要特征未变。
东海渔民喜爱的十字裆龙裤,就是吴越古风在渔民服饰习俗上的集中体现与发展。
清末民初,渔民中盛行用蓝色或青色斜纹花其布料,制作十字裆龙裤。这种龙裤,裤腰
两边有七彩丝线绣上“八仙过海”图案,或是绣上观世音菩萨的莲台祥云,或是绣上青
松白鹤,还有黄龙飞禽等图样;腰身前后裤子上,再分别绣上“顺风得利”与“四海平安”等祈求平安丰收的字样。
明清两代及民国早期,渔船上服饰穿着,还有等级分别。如春秋汛渔船上不管是船
老大、还是船员,都穿单裤,但到夏汛,老大穿长的薄质布料裤,而船员则穿短裤。这
是因为老大一般只管操舵等,下网、拔网和起鱼货等活,都是船员承担,海水、鱼腥容
易沾湿沾污衣裤,故而船员大都穿短裤。随着时代变迁,渔民服饰习俗上的这种现象也
渐渐消失。
3.渔民衣着演变
渔民在海上劳作时的外层保护性服饰,旧时是用龙头细布或帆布,制成长布褴、袖
套,然后用桐油抹几遍,有防水渗透作用,渔汛劳作时系戴。橡胶和塑制品面世后,逐
步改用橡胶或塑制布褴、裤和袖套、手套,渔捞服饰条件大为改观。
渔民出海,原本是不分春夏秋冬都打赤脚,只是在下雪结冰天,带双芦花蒲草鞋到
船上,返航上岸时才穿上。六七十年代以后,也逐步改穿“半截靴”、“长统靴”,均为橡
胶制。现时也有连裤带靴,船上再看不到打赤脚拔网操作了。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渔民的生活不断改善,穿着起了很大变化。运动衫、t恤
衫、夹克衫、闲暇装等已很风行。
五、渔民交通习俗
1.渔民交通习俗
渔岛的交通习俗,可说是离不开一条船,围绕一个“海”字。渔岛交通便利在于海,
交通阻隔也在海,取决于用于交通的船的大小与条件优劣等等。海上交通又免不了要与
风涛搏斗,舟船对于海岛人的性格也产生了巨大的冶铸作用。
渔岛交通习俗,不可避免地受到吴越古风的熏陶与影响。古吴越沿海地区,是中国
舟船的发源地,早在史前时期已通舟楫用以交通,即有“越人便于舟”之说。到春秋战
国时期,吴越沿海造船与海运已很发达,越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而吴民则素称“不
可一日废舟楫”。舟山列岛地处吴越海上交界处,对内可达长江、钱塘江,对外可通四海
大洋,周围岛屿之间又各自孤处,内外交通,唯有船楫行于海。《越绝书记地传》之“东
海”“外越”,应指东海岛上之越人。而舟山列岛地处东海外海,其岛上先民,乃是“东
海外越”人无疑。东海小岛上之“外越”,应是所有越人中最善于驾驶海浪的弄潮儿,也
是海上交通的强者。
2.渔民交通工具演变
渔岛先民交通,先是用独木舟,后随着造船业发展,船舶逐渐扩大,航海技术也不
断改进,但总还是渔航合一,长期没有专门用于交通的客航船。渔民要进出海岛,要么
用自己的渔船载送,要么搭乘他人之船。至明代以后,出现了渔行、冰鲜船,由于其往
来于海岛与大陆之间,可为渔民对外交通提供便利,渔民便俗称“乘便船”。以后出现专
门的客航渡轮,乘客轮外的所有船,统称“乘便船”。
3.渔民交通工具改进和经济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渔岛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
刻变化,交通习俗不断转变。最明显的一变,是千百年来渔民交通一图省钱,二图方便,
而不问舒适与否,对安全也并没考虑那么周到。如今有了重大变化。不管是渔民,或是
其家眷,或是渔村中做生意的人,进出海岛,或是岛际往来,既要讲安全,又要讲快速,
还要求舒适。
总之,祖祖辈辈生栖在海岛上的渔民,在独特的生活环境中,孕育了独特的生活习俗,
为海洋文化、海洋渔文化增添了光彩。、
渔民特定的生活习俗,就是一切都围绕“海洋”、“海岛”、“海味”,而且体现出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生活特征。
一、渔岛海鲜食俗
自古以来,渔民的生活就从来没有离开过一个“鱼”字。渔民在吃鱼、食海鲜中所体现的习俗,真可谓五花八门。而且,现在有不少鱼和海鲜的吃法,就是由古传今。当时海边人家食鱼,最喜欢的还是用烩法,不仅制作更为精细,而且添以佐料。鱼乍鱼,其实就是现今的醉鱼。先将鱼肉切成薄片,在醉鱼的坛或甏内撒入盐、香料,浇以酒,然后,一层鱼片一层佐料,待鱼片层层叠满后密封坛口或甏口,置月余或二三月即可食之。
制食鱼鲞,古今皆颇盛行。剖晒鱼鲞,春秋时代就已开始。《吴地记》载,吴王在海上作战时曾令兵士大量捕捉石首鱼充军食,吃剩剖晒后带回。“吴王归,思海中所食鱼,问所余,所司云:‘并曝干’。王索之,其味美,因书美下着鱼,是为鲞字”。鱼羹,是渔家海鲜饮食中一大风味食品。鱼、蟹之肉,皆可为主料做羹。有黄鱼羹、鲳鱼羹、鲈鱼羹和蟹肉羹等。正因为鱼羹是海岛渔家的家常菜肴,又比较容易显露烹饪者的技艺,因此从古至今,渔姑、渔嫂总是把做鱼羹和织渔网一样,作为自己必须要掌握的手艺。
第320章啦
渔民特定的生活习俗,就是一切都围绕“海洋”、“海岛”、“海味”,而且体现出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生活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