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 安徽周玉冰文集 > 我们要的是村还是村落

我们要的是村还是村落

作者:安徽周玉冰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800小说网 www.800xs.so,最快更新安徽周玉冰文集 !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农村面貌日新月异。然而,在乡村巨变的过程中,文明在流逝,恬美的田园风光在失去。我们要的是村还是村落?这值得深思。

    一个村落的形成

    探寻的村落叫百田周屋,是皖西南一个普通村庄。

    望江县长岭镇朝武昌湖行走,湖畔一个狭长的行政村叫龙林村。百田周屋就在龙林村的中央。新建的钢筋混凝土楼房沿着乡村水泥路一直排开,从西到东,延续一两里。

    家谱记载,村子的发脉最早是一户人家。南宋时,大学士周必尹急流勇退,随兄长周必大守舒州,定居望江。明代时,其后一支、邑庠生周希用搬迁至此。这里是临湖的丘陵地带,林木茂密,鸟语花香。后来,又搬来几户陈姓、龙姓,逐渐形成近五十户的村落。

    村落依林而建,一排排整齐有序。村西古枫的浓荫给村民送去阴凉,而村中高大的枣树则慰藉了一代代人愉快的童年。

    村前一口池塘,塘前有沟渠通向茅家池。几百年来,村落都处在依山临水的祥和格局之中,长幼有序,连名字都是按照谱牒叫开,一家的亲戚就是全村的亲戚,按照辈分去称呼。随着人口繁衍,户数增多,村子的地盘盖不下房子。最早搬出来的是周福松,他年轻时在国民党县政府工作。解放后,回到村子做了农民,并且被戴上了“地主”高帽子,受到批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他开风化之先,将老房子拆了,宅基地让给胞弟,搬到村落最后面的黑松林,紧依泥土马路而建。在随后的毁林开荒大潮中,村后的黑松林伐了,有几户人家陆续搬了上来。

    村落的范围就这样扩大,但依旧是一个村落。依旧是夏天有愉快的歌声,冬天有温暖的故事。

    一个村落的荒废

    村落大规模沿着马路建设,始于1998年。当时,村民的收入抵不了农业税,因而,土地抛荒严重,村中除几个在外“端铁饭碗”的外,青壮劳力都在外打工。挣了钱就回家盖楼房,老宅基紧张,便在队长周爱金主持下将沿公路的一等地分了盖房子。

    一家、两家,慢慢地,村民把家搬到了公路沿线。尤其是,2008年通了乡村水泥公路,搬迁的进程加快。现在,所有人家都脱离了原来的宅基地,住起了楼房,原来的房子被废置,由于没有人住,在风雨的洗礼下一片荒凉,有的倒了,露出的青石板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但是,倒了就倒了,没有人出面保护或者将这些土地置换出来。每家都把老宅子的土地视为私人的,难以做到统一规划。

    荒废的不仅仅是土地,还有池塘、沟渠。随着村子人口增加,年轻一代不再恪守祖宗留下的规矩。因为管理难,屋长没人愿干,靠抓阄产生。村子的水利原本是附近几里范围内公认最好的,可是,池塘在一个夏天被一家一块圈占种藕,泥沙很快淤积,偌大的村前池塘已经荒芜一片,上几代人肩挑手挖的泄洪沟渠也被填平。村前圩内数百亩良田上也是长满藳禾、杂草,曾经有人要出几十万承包下来,但意见纷纭难以包下。

    而这些新盖的楼房,也只是过年时一片喜庆。平时大多数人家户门紧闭,许多打工挣了钱的年轻人在大城市买了房子,一旦他们留守的父母离去,这些楼房又将在岁月中荒凉。

    村落的文化底蕴

    村子所以叫“百田周屋”是因人而名,传到周希用时村子有一二十户人家,其中十一世孙中有个叫周柏田的从平凡中发了家,置买田地,最鼎盛时期,几十里范围内的良田都被买下,成为望江著名的土财主。因为田地多“柏田”就叫成了“百田”最富有的时候,望江陈德兴钱庄向其家族借24箩金银铜钞,归还时走漏风声,夜间下地窖时被茅家池对岸的土匪抢了。在池中心用笆斗分赃,有人分了四斗,有人分了二斗五。后来他们都成了土财主,外号就叫“笆斗老四”、“二斗五”

    新盖的房屋后面就是龙林,村民戏称有靠山。传说中龙林是一块风水宝地,地势为“飞雁投湖”当初,有人点化,龙氏先人将祖坟下葬在“飞雁”的尾部,终于孕育了龙燮、龙光两弟兄。

    龙燮幼年就有神童之称,6岁受业于吴廷楷门下,他“十岁就熟读五经四书”12岁应童子试名列第一。20岁入府学又考第一。康熙二年(1663年)参加乡试竟名落孙山。以后连考几次都榜上无名,便在武昌湖畔建石楼著述。康熙十八年,他考中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参与校正二十一史,纂修明史、大清一统志。曾出任大理寺正,后在刑部担任过要职。

    龙光30岁考中康熙丁未科第四名进士。曾出任太原同知、邵武知县、宁化知县。康熙三十六年,年过六旬的龙光出守台湾。六年后回归故里,身后葬在龙林,老人们记得墓碑上曾经有“余一观海外,弃职归来”等字句。后来在破“四旧”中,墓碑被推倒,墓地也曾被掘开。

    一个冬日的傍晚,我穿过荒芜的村子来到龙林。现在的龙林被私人承包,原来茂密的树木已经砍伐,土地被推土机平整,进行快生林的栽种。找到一块巨大的老墓碑,估计是重新安立的。字迹依旧,笔画遒劲,但辨认不清,应该是龙氏弟兄的墓地吧。眼前,暮色苍茫,寒水云烟,孤庙冷寂。积淀一两百年,茂密树木掩映一代文人弟兄墓冢、百鸟唱晚的乡村风景只能是村民的记忆了。

    村落变化的思考

    “这个村子的变化具有代表性,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巨大进步,村民富裕了。但在这个进程中,传统文明、乡村秩序、田园风光又在流逝,这是令人担忧的。尤其是那些传统文化深厚的村落,我们要加大保护力度。”社会学家王开玉教授对这个问题深有感触,并且说他们正在对这个课题展开调查“不久前,温家宝总理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呼吁要保护乡村的田园风光。许多国家的城乡建设是非常注重文明与传统的,我们也要留住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根。”

    我们小的时候,都在村子里玩耍,直到暮色落下炊烟升起,家人呼唤才披着汗水回家。今天住在马路边的孩子,出门就被提醒有车子。当前,国家在推进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怎样做到科学规划呢?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一再强调,农村建设应保持农村的特点,保持良好生态环境,不能赶农民上楼。因而,建设新农村,我们必须做到不推山、不砍树、不填塘,更不能占用耕地。要依山就势,傍水成形。村庄原有的古民居、古祠堂、古桥、古树更要高度重视予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