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 红楼之林如海重生 > 第068章

第068章

800小说网 www.800xs.so,最快更新红楼之林如海重生 !

    君臣二人商议得当,次日各自行事。

    诸盐商本无辜,林如海第二日假作来回禀已查清,当即便得宣康帝的意思,撤了各地四处查探的兵士,又命林如海前去抚慰吴越等人。因宣康帝遇刺,整个扬州人心惶惶,闻得此消息,不由得松了一口气,面上也多了几分笑意。

    见到林如海亲自过来,言明与他们无关,吴越等人感激涕零,幸亏遇到的是林如海主管,若是别人,不知道往他们家里勒索多少银子了。

    林如海道:“圣上知晓各位无辜,已命人赐下御膳御酒给各位压惊。”

    吴越等人听了,连忙磕头谢恩。

    扬州刘瑛等官员并贾敏等一干命妇也都放下心来,先前几日人人都不敢出门走动,唯恐惹祸上身,宣康帝在他们这里出事,便是没事,也是大错,现今查明白了非本地之过,又额外开恩安抚,心头块石登时落地。

    那些随着宣康帝南巡的官员见此事了结,虽觉得纳闷,但刺客皆死,实在是查不到什么,因此也都不在意了。

    因四皇子受伤,圣驾到此不过半个多月,故暂不回銮。数日后,四皇子伤势略痊,宣康帝忽然晋其为亲王,封号为义忠,又赏赐无数财物。

    刺杀宣康帝的太监早在当时自刎了,其他刺客也没有活口,四皇子当中立功,自觉此计天衣无缝,又见宣康帝对自己和颜悦色,封自己为亲王,顿时大喜过望,除了太子外,诸位皇子本就只有他一人得了郡王的爵位,如今晋升为亲王,愈加风光无限,只是太子未曾随驾,皇长孙当时不在,未能一并解决,颇有几分美中不足。

    林如海心里闪过一丝诧异,没想到上辈子太子行事不忠暴露后得到的封号,今生竟落在了四皇子身上。当然了,上辈子四皇子也做了这些事,仅是软禁在明郡王府。其实较之四皇子的手段,太子的手段更狠,真正的谋反,在铁网山上发动,只是被宣康帝镇压了下去,饶是这般,宣康帝还是舍不得杀他,只是幽禁在宫中。

    想到这里,林如海微微一叹,宣康帝忌惮底下儿子与朝臣勾结,可到底是慈父,虎毒不食子,儿子做出此等事都没有杀了他们,软禁中亦是不缺衣食,不肯让人怠慢。

    义忠亲王受伤不轻,将养了一个多月方好,宣康帝知道儿子做的这些事,也没心情再留在江南,于六月中旬便起驾回京。

    从得知宣康帝意欲南巡,到宣康帝抵达,然后回銮,这半年来扬州真是人人忙得筋疲力尽,等他们走了,还得收拾行宫,安插人手打扫看守,往后,倘或宣康帝等皇家人不至,这耗费一二百万的行宫便闲置在这里了。

    又忙了几近半月,林如海终于清闲下来。

    七月流火,黛玉亲手拿了西瓜递给林如海,见林如海穿旧年的衣裳竟显得有些空荡,心疼地道:“爹爹须得好生歇息歇息,忙这么半年,瘦了一圈不止。”

    说着,又对贾敏道:“妈不是一大早就叫下面采买了许多新鲜菜蔬瓜果鸡鸭鱼肉么?早些儿叫人坐上来,给爹爹补一补。”她语笑嫣然,说得贾敏瞪了她一眼,林如海在外面忙碌的时候,她怎能不担心,早就安排妥当了,偏这黛玉竟在黛玉跟前说破。

    林如海接了西瓜,心里涌现一阵温暖,妻女的关怀,自是让他觉得贴心。

    抬眼望着女儿坐在下面椅上,形容袅娜,态度风流,哪里有在荣国府的半点凄楚,林如海想到自己错过女儿自六七岁到十岁的几年,总是自责不已,今生今世,他的儿女平平安安,黛玉终不必寄人篱下了。

    林如海笑道:“你们娘儿俩的心意,我都明白。”

    黛玉听了,嘻嘻一笑,贾敏亦觉得心中平安喜乐,果然灵台师父所言不错,自己这一生,真真当得起这四个字了。

    贾敏吩咐丫鬟道:“将冰镇的西瓜再切一个,给方先生和智儿送去。”

    丫鬟答应一声,去料理了。

    今日林睿和俞恒都去曾家请教曾明,不在家。曾明有些年纪了,又犯了旧疾,没再出去,他学问极好,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在家教导曾冼时,林如海索性送林睿和俞恒过去。

    宣康帝来扬州时,听说曾明亦在,想起当日曾明的学问,感慨万千,特特宣到跟前相见,还见了曾冼,考校了几句,当即命曾冼参加科举考试,虽不能参加殿试,然而考中举人即可做官,等他考中贡生亦足矣。曾明心想自己家和林家结了亲,总不能娘家无人,也便点头了,他儿子学问不差,只是没去参加考试而已。

    曾冼比林睿大两岁,尚未娶亲,却已定了一门亲事,只等一年后进京迎娶,近几年他和林睿俞恒常相见,志趣相投,如今一处读书,自是欢喜。

    至于林智亦不见,乃因他正在上课,而黛玉却是中了暑气,在家休养,不曾去上学。

    黛玉长到今年八岁,虚岁却是九岁了,林如海疼她,除了跟贾敏学习管家女工外,仍旧上学读书,只有歇息的那日跟贾敏学,现今她已经将府试的题目做得令方先生拍案叫绝了,诗词更是极佳,方先生常常叹息她不是个公子。

    吃完西瓜,洗了手,贾敏忽然喟叹道:“元丫头终究还是留在宫里了。”

    自那日起始,姑侄二人虽在宫中见过,却没有过话,元春亦不提出宫之意,自己不提,料想她不敢提出让自己替她筹谋,倒也聪明。

    听妻子提到元春,林如海面色淡淡,没有接口。

    虽然上辈子双玉联姻皆是王氏姐妹二人之意,但是林如海忘不了元春待黛玉的态度,先前省亲时,黛玉和宝钗皆是初见,所得赏赐都是一视同仁,然而住进大观园时元春便待他们截然不同了。说来好笑,迎春三姐妹是贾家之主,宝钗是客,身份又不比黛玉三春等,偏被元春点名道姓地令其住进园中,反不提黛玉三春。又有端午节礼时,元春赏赐唯独宝玉宝钗一般无二,亦极丰厚,黛玉三春却都寥寥,仅有两把扇子和两串珠子,别无他物。

    林如海还记得自己飘荡于宫闱之时,常见王夫人二六之期进宫给元春请安时,流露出自己的意思,说金玉良缘的好处,将黛玉贬得一无是处。

    王夫人当初是怎么说的?林如海隐约记得她对元春道:“宝丫头知书达理,稳重端庄,又能劝谏宝玉读书上进,最是贤惠不过了,哪里是林丫头能比得上的?宝丫头是我嫡亲的外甥女,进了门,自然和我一心,不似林丫头向着老太太。我这么大的年纪,将五十岁了,还在老太太跟前立规矩,难道还要让她们压着我不成?再说了,林家已经无人了,连家业都没了,林丫头能带什么进门?反观宝丫头,薛家百万之富,嫁妆自然是极多的。”

    林如海冷笑不已,他林家数百万的家资,悉数进了贾家,他们怎么都只字不提呢?想来是花光了自己家的家业,黛玉一无所有了,便对其弃若敝屣。元春又怎会不知省亲别墅从何而来,一个个道貌岸然,让人不屑!

    林如海叹了一口气,他也不想将其怪在元春身上,毕竟做主亲事的是她亲娘,贾母与之相比,毕竟隔了一层儿,她依从王夫人的意思也是理所当然。

    其实,当初除了贾母和后来的凤姐一心盼着双玉成亲外,其他人哪个愿意?迎春、惜春一个懦弱,一个冷漠,说不上话。李纨和探春一个是王夫人的长媳,一个是王夫人的庶女,前者在王夫人那里讨生活,后者连亲娘都不认,又怎会违背王夫人的意思。至于邢夫人,薛家打得好主意,让薛蝌娶妻邢岫烟,邢夫人自然也向着薛家了。

    望着正端着茶碗侧头听贾敏说话的女儿,林如海满心怜惜,在那样的处境黛玉哪有生路,一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形容得淋漓尽致,让他如何不心痛。

    贾敏也没想着让林如海借口,只是说给他听,道:“不是我说,元丫头还是出宫的好,留在宫里有什么好?我知她也想出宫,却不敢罢了。我是嫡亲的姑妈,却不是父母,也不能为她做主,唯愿她能得平安二字罢了。”

    林如海心想,九皇子登基时,皇后将元春赏赐给他,不知太子登基后,是否亦如此?

    暗暗皱了皱眉头,林如海对此颇不喜,贾家行事已经十分张扬了,若是出个娘娘,岂不是仍如前世那般作恶无数?

    林如海道:“先别管别人,将睿儿成亲的东西预备起来罢。”

    贾敏果然被他转移了心思,笑道:“曾丫头比睿儿小三岁,今年才十三岁,就是成亲,至少也得等二三年呢,急什么?聘礼聘金是早就送过去的,只等着将来请期和迎娶,到那时再预备不迟,也都鲜亮些。”

    黛玉拍手道:“那可好,咱们家就又多一个作诗管家的人了。等到嫂嫂进门,妈也能清闲些,等着含饴弄孙罢!”

    贾敏却道:“哪里就能清闲了?等你和你兄弟都有了着落才行。”她明白曾净心性,将来也要让她管家理事,但是须得等到黛玉和林智嫁娶之后。黛玉和林智年纪比林睿相差八、九岁,若是一时被怠慢了可如何是好?又或者将来黛玉出阁时嫁妆丰厚,令长嫂不满,又待如何?贾敏虽知曾净不致于此,但总得防患于未然。

    林如海明白其意,笑了笑,道:“你别太劳累了,那些事,都是我做主呢。咱们年纪都不小了,若想长长久久地厮守,心便放宽些。”

    贾敏叹道:“话是这么说,可是心里过不去。”

    林如海听了,不再强求。

    黛玉原先听得不大明白,但她聪颖,又见惯了各家姑嫂争锋手段,曾听刘芳不止一次说过她嫂子至今不管家,乃因其母怕苛待了他们下面的弟妹,再思贾敏言语,顿时了然,不觉笑道:“爹爹说得极是,难道将来嫂嫂管家,做主的就不是爹爹和妈妈了?”

    听得贾敏倒好笑起来,道:“才说几句话,你就这样明白了?但愿你这份伶俐别尽用在诗书上,家里也用些,免得被人欺负算计。”

    黛玉笑道:“我什么事不知道?只是不在意罢了。”

    正经遇到了再说,她又不是任人欺负的。

    贾敏一笑,不在纠缠于此,对林如海笑道:“幸而咱们不在京城,不然,还不知道如何呢,前儿又接到了母亲的书信。想着那日圣驾到时,圣上问百姓有何愿,他们说盼着老爷连任,我心里欢喜不尽,这么一来,咱们家又能在这里住上好几年呢。”

    虽然远在江南,不如在天子脚下富贵,但是在这里上面无人,没有人敢给自己气恼受,岂非比京城里自在?再者,她不愿听娘家老母时时刻刻说那些话。

    贾敏暗想,老母的意思自己推辞几次老母仍不罢休,不如等黛玉有了人家再进京。

    林如海却道:“未必好几年,眼前二三年内必有消息。”上一世宣康帝是明年退位,虽是被九皇子所迫,但现今他却看出了宣康帝因四皇子设计而生的颓废之气,太子极得宣康帝的意思,说不定近几年也会退位静养,到时自己万万不能再独占盐政一职。

    贾敏不解,问道:“这是何故?”

    林如海淡淡一笑,四皇子之事独他和宣康帝,以及顾明知晓,其他人都不知道,他当然不能透露给妻子知道。

    反倒是黛玉忽然抬头看了林如海一眼,觉得大约因四皇子之故。

    宣康帝南巡时,方先生停了课,黛玉不必上学,又不必管家,有许多时间来思索瘦西湖上的一场行刺最终竟是不了了之了,不过行宫里随驾南巡的人在这件事死了好些,行宫里各人身边的都有。她总觉得宣康帝待四皇子态度有些别扭,似乎知道些什么,特特封了他做义忠亲王,到底是赞叹四皇子品行义忠二字呢?还是在说明什么事?再者,她又听林如海说远着义忠亲王王妃一些,她就更确定了心中所想。

    这些想法她没跟贾敏说过,午后有人来请贾敏,黛玉便问林如海。

    林如海一惊,旋即一叹,难怪上一世没有人教导她,她能说出荣国府入不敷出,若不讲究俭省,必致后手不接的话来,果然比世人多了一份玲珑心思。

    林如海道:“心里明白就是了,说出来做什么?”

    黛玉悚然一惊,立时掩口。

    林如海登时笑了起来,到了年底,过完万寿节,看到邸报上说杨昊调任进京,令顾明接任,又有旁人做了九门提督,而非上辈子的杨旭,同时张大虎升到三品将军,执掌京营许多兵士,林如海便知道,宣康帝开始动手了。

    四皇子做出这等事,宣康帝岂能容忍,先斩其膀臂。

    宣康帝又升了四皇子的岳父,即杨太太之父的职缺,乃是一品大学士,不管怎么说,但凡是和四皇子有关的人悉数高升,一副花团锦簇气象,但是只有林如海知道,这些人麾下的副官都是宣康帝的人。

    黛玉也看了邸报,当即了悟,果然出在义忠亲王身上。

    不出黛玉所料,京城中很快又传来其他的消息。

    宣康帝是八月回到京城的,太子早得了消息,大吃一惊,竟顾不得公务,亲自迎了数百里地,一见宣康帝,跪倒在地,痛哭不已,问得十分仔细,嘘寒问暖,源自肺腑。

    宣康帝见太子如此孝顺,顿时红了眼圈儿,不管怎么说,这个他亲自抚养长大的儿子对自己真心实意地孝顺,虽然十年前行事不大稳当,可是这么些年来,他一直兢兢业业地替自己办事,从来没有想别的,屈指一算,太子都四十岁了呢。

    过完今年的万寿节,宣康帝便是六十岁了。

    经过四皇子的事情,宣康帝伤心不已,入冬后竟觉得右手不大灵活了,批阅奏折十分吃力,无奈之下,都是让太子代替自己批阅。不久,年下宣康帝又着了风寒,将养了大半月才好,想了想,未出正月,便寻了错处,当朝训斥义忠亲王一顿,说他空有义忠之名,不做义忠之事,当即软禁在王府中,此事登时引得朝野震动。

    宣康帝不给他们寻根究底的时间,宣旨退位,命太子登基,主持国事。

    时为同年二月十二日。

    旨意传来,天下大惊。但凡是掌管天下大权的皇帝,没有一个人舍得手里的权柄,君不见武则天六十七岁仍旧登基做了女皇帝呢,何况宣康帝今年不过只有六十岁,朝堂上还有许多官员到了八十岁都不肯致仕呢!怎么宣康帝竟心甘情愿地退位?

    以后怎么办才好?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他们是听太上皇的话呢?还是听新皇帝的话?

    太子也没想到宣康帝会禅位给自己,他原本还想着以宣康帝的身体,自己还得等十年八年,正仔细调理身体,力求活到登基的时候,没想到提前了这么多年。

    回思自己这些年来兢兢业业地维护储君之位,太子顿时感慨万千。

    宣康帝退位后,搬出了大明宫,住进上阳宫,命太子住进去大明宫,命礼部拟年号,又亲自下旨,封太子妃为皇后,皇长孙为太子,因宣康帝今年退位,太子登基后到明年才能改元,皇后等嫔妃的册封之礼也得等到改元之后。

    太子登基为帝,满朝文武悲喜交集。从前和四皇子七皇子等交好的,现今人人自危,唯恐遭受太子算账,而原本拥护太子的人却是欢喜无限。

    新帝都看在眼里,他暂且没打算动他们,诸事依旧请问宣康帝再做决定。

    宣康帝退位,一是欠安,二是伤心,再者国库空虚,年下几处灾难,一点银子都没有,都是太子和九皇子想方设法解决的,他便起了休养的心思,如今见新帝这般行事,自己地位丝毫未失,自是龙颜大悦,对新帝更加满意了。

    新帝微微一笑,这些年他没学到别的,唯独学会了如何孝敬宣康帝。他刚刚登基,根基不稳,朝堂内外都是宣康帝的人,自己孝敬宣康帝,那些人自然能为自己所用,总比立时更换,引得天下动荡得好。

    那些人也聪明,新帝登基本就是名正言顺,他们没什么挑剔之处,再见新帝并没有举措,暗地里十分感激,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此一来,哪能不尽心效忠。

    新帝登基后,当即封七皇子为忠顺亲王,封九皇子为孝敬亲王,又命人善待义忠亲王并其家眷,各样衣食赏赐流水一般赐进义忠亲王府,其他的小皇子年纪甚轻,并未封爵,但年满十五岁以上,亦派了差事给他们。

    宣康帝最担心的就是新帝登基,处置其他儿子,今见如此,连声说好,夸赞不绝。

    一时之间,新帝美名遍布天下,长安城中一派兴荣气象。

    俞老太太和俞恒得知消息,忙不迭地收拾行囊,立即进京。他们一个是皇后嫡亲的祖母,一个是皇后嫡亲的兄弟,这等喜事,焉能不进京,何况他们本来就是避开京城诸事,恐替太子惹祸,到了今日,该是回去的时候了。

    黛玉、林智姐弟二人从小便和俞恒一起长大,听说他们回京后,除了将来参加秋闱外,恐怕不会再回扬州了,不由得十分伤感。

    俞恒居住江南多年,哪里舍得他们?只是他们的确该回京了,自己总不能永远居于江南。俞恒年纪虽轻,却知道自己是皇后唯一的兄弟,自己必须出人头地,方能让皇后有所依靠,毕竟娘家兄弟争气,自己行事谨慎,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新帝后宫势必要进新人,俞恒只有这么一位姐姐,自然要替她争气。

    俞家启程回京的时候,林如海等外放官员但凡是三品以上亦得进京恭贺新皇登基,俞家老太太听说,便与之商量,意图同行,不过是分船而坐罢了。

    林如海又想到自己不就辞职,便命林睿一同回京,等自己回来的时候,他不必回来,留在京城读书,处理家务,自己儿子在京城,还怕新帝不放心?等到过了今年,自己上书请求调职就是。盐政只有新帝的心腹才能接任,林如海可不打算让新帝忌惮。

    林睿听说,倒是意外之喜,连忙满口答应了。

    俞恒知道林睿也要进京,亦是十分喜悦。

    黛玉和林智却是很不欢喜,一家人哪能住在南北两地呢?贾敏亦是担忧,林睿今年十七岁,再过一二年就该娶亲了,在京城可怎么好?

    林如海笑道:“曾家公子要考试,曾家也要回山东,到时在京城成亲。”

    贾敏听了,只得作罢。

    贾敏没想到这才不到一年,宣康帝就退了位,太子登基,林如海进京,她忙着收拾礼物时,为难地道:“老爷进京恭贺,这礼怎么备?五月就是万寿节,这礼是和太上皇的万寿节礼一样呢?还是少几分?”一样不行,少了也不行,万寿节礼皆有定例,万万不能失礼。

    林如海不以为然地道:“这有什么为难的?先比着太上皇的万寿节礼进献,毕竟也是当今圣上,等到年下太上皇的万寿节时,再额外添几件东西。再说了,这回进京,不能只孝敬圣上,孝敬太上皇的现今就多几件。”

    贾敏依言收拾,叹了一口气,道:“旧年忙了半年,今年老爷又得几个月不回。”

    林如海却道:“这样也好,比起从前不知道如何是好来说,当今圣上登基,咱们也好放心好些,只管尽忠职守即可。”

    贾敏一想也是。

    ————————又晚了,嘤嘤嘤,先更七千,回头替换上这三千废料啊~~亲~~~——————

    林如海明白其意,笑了笑,道:“你别太劳累了,那些事,都是我做主呢。咱们年纪都不小了,若想长长久久地厮守,心便放宽些。”

    贾敏叹道:“话是这么说,可是心里过不去。”

    林如海听了,不再强求。

    黛玉原先听得不大明白,但她聪颖,又见惯了各家姑嫂争锋手段,曾听刘芳不止一次说过她嫂子至今不管家,乃因其母怕苛待了他们下面的弟妹,再思贾敏言语,顿时了然,不觉笑道:“爹爹说得极是,难道将来嫂嫂管家,做主的就不是爹爹和妈妈了?”

    听得贾敏倒好笑起来,道:“才说几句话,你就这样明白了?但愿你这份伶俐别尽用在诗书上,家里也用些,免得被人欺负算计。”

    黛玉笑道:“我什么事不知道?只是不在意罢了。”

    正经遇到了再说,她又不是任人欺负的。

    贾敏一笑,不在纠缠于此,对林如海笑道:“幸而咱们不在京城,不然,还不知道如何呢,前儿又接到了母亲的书信。想着那日圣驾到时,圣上问百姓有何愿,他们说盼着老爷连任,我心里欢喜不尽,这么一来,咱们家又能在这里住上好几年呢。”

    虽然远在江南,不如在天子脚下富贵,但是在这里上面无人,没有人敢给自己气恼受,岂非比京城里自在?再者,她不愿听娘家老母时时刻刻说那些话。

    贾敏暗想,老母的意思自己推辞几次老母仍不罢休,不如等黛玉有了人家再进京。

    林如海却道:“未必好几年,眼前二三年内必有消息。”上一世宣康帝是明年退位,虽是被九皇子所迫,但现今他却看出了宣康帝因四皇子设计而生的颓废之气,太子极得宣康帝的意思,说不定近几年也会退位静养,到时自己万万不能再独占盐政一职。

    贾敏不解,问道:“这是何故?”

    林如海淡淡一笑,四皇子之事独他和宣康帝,以及顾明知晓,其他人都不知道,他当然不能透露给妻子知道。

    反倒是黛玉忽然抬头看了林如海一眼,觉得大约因四皇子之故。

    宣康帝南巡时,方先生停了课,黛玉不必上学,又不必管家,有许多时间来思索瘦西湖上的一场行刺最终竟是不了了之了,不过行宫里随驾南巡的人在这件事死了好些,行宫里各人身边的都有。她总觉得宣康帝待四皇子态度有些别扭,似乎知道些什么,特特封了他做义忠亲王,到底是赞叹四皇子品行义忠二字呢?还是在说明什么事?再者,她又听林如海说远着义忠亲王王妃一些,她就更确定了心中所想。

    这些想法她没跟贾敏说过,午后有人来请贾敏,黛玉便问林如海。

    林如海一惊,旋即一叹,难怪上一世没有人教导她,她能说出荣国府入不敷出,若不讲究俭省,必致后手不接的话来,果然比世人多了一份玲珑心思。

    林如海道:“心里明白就是了,说出来做什么?”

    黛玉悚然一惊,立时掩口。

    林如海登时笑了起来,到了年底,过完万寿节,看到邸报上说杨昊调任进京,令顾明接任,又有旁人做了九门提督,而非上辈子的杨旭,同时张大虎升到三品将军,执掌京营许多兵士,林如海便知道,宣康帝开始动手了。

    四皇子做出这等事,宣康帝岂能容忍,先斩其膀臂。

    宣康帝又升了四皇子的岳父,即杨太太之父的职缺,乃是一品大学士,不管怎么说,但凡是和四皇子有关的人悉数高升,一副花团锦簇气象,但是只有林如海知道,这些人麾下的副官都是宣康帝的人。

    黛玉也看了邸报,当即了悟,果然出在义忠亲王身上。

    不出黛玉所料,京城中很快又传来其他的消息。

    宣康帝是八月回到京城的,太子早得了消息,大吃一惊,竟顾不得公务,亲自迎了数百里地,一见宣康帝,跪倒在地,痛哭不已,问得十分仔细,嘘寒问暖,源自肺腑。

    宣康帝见太子如此孝顺,顿时红了眼圈儿,不管怎么说,这个他亲自抚养长大的儿子对自己真心实意地孝顺,虽然十年前行事不大稳当,可是这么些年来,他一直兢兢业业地替自己办事,从来没有想别的,屈指一算,太子都四十岁了呢。

    过完今年的万寿节,宣康帝便是六十岁了。

    经过四皇子的事情,宣康帝伤心不已,入冬后竟觉得右手不大灵活了,批阅奏折十分吃力,无奈之下,都是让太子代替自己批阅。不久,年下宣康帝又着了风寒,将养了大半月才好,想了想,未出正月,便寻了错处,当朝训斥义忠亲王一顿,说他空有义忠之名,不做义忠之事,当即软禁在王府中,此事登时引得朝野震动。

    宣康帝不给他们寻根究底的时间,宣旨退位,命太子登基,主持国事。

    时为同年二月十二日。

    旨意传来,天下大惊。但凡是掌管天下大权的皇帝,没有一个人舍得手里的权柄,君不见武则天六十七岁仍旧登基做了女皇帝呢,何况宣康帝今年不过只有六十岁,朝堂上还有许多官员到了八十岁都不肯致仕呢!怎么宣康帝竟心甘情愿地退位?

    以后怎么办才好?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他们是听太上皇的话呢?还是听新皇帝的话?

    太子也没想到宣康帝会禅位给自己,他原本还想着以宣康帝的身体,自己还得等十年八年,正仔细调理身体,力求活到登基的时候,没想到提前了这么多年。

    回思自己这些年来兢兢业业地维护储君之位,太子顿时感慨万千。

    宣康帝退位后,搬出了大明宫,住进上阳宫,命太子住进去大明宫,命礼部拟年号,又亲自下旨,封太子妃为皇后,皇长孙为太子,因宣康帝今年退位,太子登基后到明年才能改元,皇后等嫔妃的册封之礼也得等到改元之后。

    太子登基为帝,满朝文武悲喜交集。从前和四皇子七皇子等交好的,现今人人自危,唯恐遭受太子算账,而原本拥护太子的人却是欢喜无限。

    新帝都看在眼里,他暂且没打算动他们,诸事依旧请问宣康帝再做决定。

    宣康帝退位,一是欠安,二是伤心,再者国库空虚,年下几处灾难,一点银子都没有,都是太子和九皇子想方设法解决的,他便起了休养的心思,如今见新帝这般行事,自己地位丝毫未失,自是龙颜大悦,对新帝更加满意了。

    新帝微微一笑,这些年他没学到别的,唯独学会了如何孝敬宣康帝。他刚刚登基,根基不稳,朝堂内外都是宣康帝的人,自己孝敬宣康帝,那些人自然能为自己所用,总比立时更换,引得天下动荡得好。

    那些人也聪明,新帝登基本就是名正言顺,他们没什么挑剔之处,再见新帝并没有举措,暗地里十分感激,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此一来,哪能不尽心效忠。

    新帝登基后,当即封七皇子为忠顺亲王,封九皇子为孝敬亲王,又命人善待义忠亲王并其家眷,各样衣食赏赐流水一般赐进义忠亲王府,其他的小皇子年纪甚轻,并未封爵,但年满十五岁以上,亦派了差事给他们。

    宣康帝最担心的就是新帝登基,处置其他儿子,今见如此,连声说好,夸赞不绝。

    一时之间,新帝美名遍布天下,长安城中一派兴荣气象。

    俞老太太和俞恒得知消息,忙不迭地收拾行囊,立即进京。他们一个是皇后嫡亲的祖母,一个是皇后嫡亲的兄弟,这等喜事,焉能不进京,何况他们本来就是避开京城诸事,恐替太子惹祸,到了今日,该是回去的时候了。

    黛玉、林智姐弟二人从小便和俞恒一起长大,听说他们回京后,除了将来参加秋闱外,恐怕不会再回扬州了,不由得十分伤感。

    俞恒居住江南多年,哪里舍得他们?只是他们的确该回京了,自己总不能永远居于江南。俞恒年纪虽轻,却知道自己是皇后唯一的兄弟,自己必须出人头地,方能让皇后有所依靠,毕竟娘家兄弟争气,自己行事谨慎,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新帝后宫势必要进新人,俞恒只有这么一位姐姐,自然要替她争气。

    俞家启程回京的时候,林如海等外放官员但凡是三品以上亦得进京恭贺新皇登基,俞家老太太听说,便与之商量,意图同行,不过是分船而坐罢了。

    林如海又想到自己不就辞职,便命林睿一同回京,等自己回来的时候,他不必回来,留在京城读书,处理家务,自己儿子在京城,还怕新帝不放心?等到过了今年,自己上书请求调职就是。盐政只有新帝的心腹才能接任,林如海可不打算让新帝忌惮。

    林睿听说,倒是意外之喜,连忙满口答应了。

    俞恒知道林睿也要进京,亦是十分喜悦。

    黛玉和林智却是很不欢喜,一家人哪能住在南北两地呢?贾敏亦是担忧,林睿今年十七岁,再过一二年就该娶亲了,在京城可怎么好?

    林如海笑道:“曾家公子要考试,曾家也要回山东,到时在京城成亲。”

    贾敏听了,只得作罢。

    贾敏没想到这才不到一年,宣康帝就退了位,太子登基,林如海进京,她忙着收拾礼物时,为难地道:“老爷进京恭贺,这礼怎么备?五月就是万寿节,这礼是和太上皇的万寿节礼一样呢?还是少几分?”一样不行,少了也不行,万寿节礼皆有定例,万万不能失礼。

    林如海不以为然地道:“这有什么为难的?先比着太上皇的万寿节礼进献,毕竟也是当今圣上,等到年下太上皇的万寿节时,再额外添几件东西。再说了,这回进京,不能只孝敬圣上,孝敬太上皇的现今就多几件。”

    贾敏依言收拾,叹了一口气,道:“旧年忙了半年,今年老爷又得几个月不回。”

    林如海却道:“这样也好,比起从前不知道如何是好来说,当今圣上登基,咱们也好放心好些,只管尽忠职守即可。”

    贾敏一想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