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 明末风暴 > 十六、纸上谈兵

十六、纸上谈兵

800小说网 www.800xs.so,最快更新明末风暴 !

    俞宜轩的心情很有些复杂,他虽然已经无意于科举,但功名之心却没有熄灭,特别是与名士结交之心就更甚。

    哪怕俞国振袭杀了水贼,他对俞国振仍然是有些瞧不起的,因为俞国振再厉害也不过是一个白身,哪里比得上他这个举人。

    但现在,他却要对俞国振刮目相看,甚至可以说佩服得五体投地。方以智方密之,那是何等的人物,桐城方氏乃是天下文宗,而方以智则是年轻一代中的翘楚,名声之响亮,比起他这个乡下的举人可不知高出多少倍!

    自己的那位堂侄,怎么会结交到这等人物?

    俞宜轩也曾经想要去桐城拜访,他的师友当中,颇有一些曾经在方氏求过学,可是桐城方氏的门却没有那么好进,俞宜轩每每自问,都觉得无论是声望还是学问,都不够资格。

    但现在,方家年轻一代中最杰出者,却来到了襄安,来到了他们俞家!

    “五叔,这位便是方密之方兄,这位是我族叔宜轩公。”

    俞国振与方与智出来之后,介绍两人相互认识,俞宜轩不敢在方以智面前摆长辈架子,抢在方以智之前施礼:“学生恩师子川公曾经在文孝公门下求学,密之大名,学生早有耳闻……”

    “文孝”是门人给方以智祖父方大镇的私谥,俞宜轩这样称呼,也是为了表明自己与方家早有渊源。他说话很客气,但带着一股乡间读书人的酸味,不大对方以智的胃口,方以智可是以龙眠狂生自号,而且向来对只会读死书的人看不上眼,因此只是看在俞国振的面子拱手寒喧。

    三人入座之后,俞宜轩年纪最长,又是俞国振长辈,因此方以智礼貌性质地与他探讨了两句经义,还不等俞宜轩思索着该怎么样回答,他便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向俞国振问起自然学科的问题来。

    “这些问题……”俞宜轩听着这二人探讨问题,越听越觉得吃惊,方以智博学之名他早就听说了,可自己家的侄子,什么时候竟然懂得这么多杂学了?

    从光有七色,到小孔成像,再到地圆学说,两人所谈的内容,俞宜轩大多都听不大懂,可是从一问一答来看,竟然是方以智在向自己的堂侄请教问题,

    俞宜轩渐渐张大了嘴巴,看着自己侄儿的神情,从惊讶,到疑惑,再到麻木……

    确实是麻木,俞国振最近做的事情,件件都让他惊讶,他在二哥俞宜勤面前还能装出镇定,可现在,他完全镇定不起来。

    俞国振与方以智谈了一整天的百科知识,要应付好奇宝宝一般的方以智,俞国振也颇花费了不少精力。到了下午,方以智提出要告辞的时候,俞国振摇了摇头:“密之兄,我有些问题,还要与密之兄探讨,怎么就要走,莫非是小弟招待不周?”

    “哪里,哪里,你还有什么问题,今日一天都是你在给我解惑了。”方以智笑着道:“让国振贤弟都觉得麻烦的问题,想来很有趣,还请国振贤弟说说。”

    “有关分科之事,密之兄在信中提起正在撰写《物理小识》一书,小弟在想,以物理称博物常识,似乎还有些不准确,其中还有可以细分之处。比如,稼穑之术可以称为农学,丹药之术可以称之为化学……”

    学科分类对于方以智来说,可是一个极有趣的事情,他此前在写《物理小识》时,将自己观察到的或者是学到的一些自然常识都罗列于其中,分类分得很粗,但现在听俞国振这样细分,觉得茅塞顿开,忍不住击节赞叹,并且对如何进行分类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样直到晚饭过后,他见天色已经不适再走,只能留宿在襄安镇中。

    第二日清晨,方以智便醒了,他洗漱完毕,骑着俞家给他备的马儿,不急不徐地向着俞国振的院子行去。

    出了镇子,原本泥泞的道路,因为拖来了碎石、粗砂,所以还算好走,途中可以看到早起去田里干活的农夫。远远的,一阵雄壮的口号声响了起来,方以智心中一动,这应该就是俞国振在操练家丁。

    他崇拜王守仁,因此也喜好军略,偶尔也会与家中健仆舞刀弄枪,自诩文武双全。对俞国振带着不到二十个少年击杀数量更多于己的水贼,方以智在敬佩之余,也有着几分疑问。

    然后他便看到一队少年齐步跑了过来,他们穿着一色的服饰,脚上的皮底靴子踏在粗砂上,发出噗噗的声音,那声音的节奏感极强。在大多数时候,他们都抿嘴不语,双目正视前方,只在带队跑的少年开口起号之后,他们才会跟着喊口号。

    十八个人罢了,但喊起口号来,却仿佛成百上千人一样有气势。而且这些面庞还有点稚嫩的少年,目光却自信并坚定,这可是方以智在自己的家丁眼中没有看到的。

    事实上他如果是前天之前来,这些少年的目光还不是这样,但前天与水贼的一战,让这些少年见血的同时,也使得他们对自己的能力自信起来。

    方以智停下马,看着这些少年从身边跑了过去,他们一直跑到镇口,然后折转,又向回跑了过来。方以智估算了一下,这一个来回,总有七里多地。

    到了院子前时,方以智没有急着进去,而是在院门前等着。没有多久,少年们跑了回来,他们虽然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但没有一个掉队的,就连阵形都没有散乱!

    方以智眼睛里亮了一下,如今卫所的兵丁是不堪用的,他也见过一些总兵、参将的精锐亲兵,那些号称精锐的亲兵勇武过人,但论及纪律与操演,也不过与这些少年相当!

    “密之兄来得好早。”进了院子,俞国振赤着上身,正在用水搓着自己的身体,他的胸膛被搓得红通通的。看到他身上结实的肌肉,方以智有些惭愧地低头看了看自己,二十多岁的人,还比不上这十五六岁的少年健壮!

    “国振贤弟,你若是去边关,我大明必定又添一名将!”

    “密之兄谬赞了。”

    “不是谬赞,我见的精锐亲军都不过如此,或许关宁铁骑会比你这些家丁要强些……”

    “关宁铁骑?”俞国振听到这个词不屑地笑了起来:“密之兄,那些屡战屡败的骄兵悍将就不要提了。”

    “贤弟意有不屑?”

    “朝廷每年花费的银子,就算砸也足以将鞑虏活埋了,所谓关宁铁骑花了几十年时间,除了浪费银子之外还有什么战果?年年闻失地次次听损兵……罢了罢了,不谈这个,密之兄也喜好兵事?”

    “那是自然,我最敬佩的就是阳明先生。”

    俞国振借着这由头,开始与方以智讨论军制,他们谈到一半的时候,俞宜轩又来相陪,这一次他总算能插上两句嘴,但发觉自己的那点见解,在俞国振的军事理念面前只是一点皮毛时,他明智地选择了闭嘴。

    后世军史论坛里对于古代战役的各种思考,很多放在一这世都是振聋发聩之语,俞国振又精擅演说,一天时间便在他滔滔不绝中又过去了。

    “国振贤弟,我早上说错了,以边关名将比你……实在是我太小看你了,你今日说的事情,从选兵、练兵,到选将、用将,再到军阵、器械,无所不涉及,孙子再世,南塘复生,不过如此啊!”

    “我不过是纸上谈兵,哪里当得密之兄的称赞……说到纸上谈兵,其实我私下里对长平之战,另有不同看法……”

    “哦,请国振贤弟指教。”

    “小弟以为,战争在短兵相接之前就已经开始,孙子所言‘庙算’,我称之为战略……”

    “战略,我知道,唐时高适曾赋诗云,‘当时无战略,此地为边戌’,国振兄对诗词也精熟啊。”

    俞国振脸微微一红,他还以为“战略”这个词他第一个提出,方以智不愧博学多才,他才一开口对方就找到了这个词的来历。他没有纠缠于此,继续说道:“当时在战略形势上,赵国更迫切需要一场速战,而秦国反倒并不急,因此赵括出长平,固然有他骄纵轻狂的一面,可也是不得不出。”

    “哦,国振贤弟为何这样说?”

    “长平之战时,秦已经经过商鞅变法,又吞并巴蜀,建成郑国渠,粮粟产量天下第一,兵甲之足当时无两,而赵国地狭人多,少平原多山地,粮食产量比不上秦国,廉颇在长平守了三年,已经将赵国拖得国力衰竭,无法再拖延下去,《战国策》中载,赵国向齐国求粮,可是齐国却不支援,而秦国虽然也已经国库空虚,比起赵国却还好些。因此,赵国比起秦国更迫切地需要一场速战,赵王以赵括代廉颇,岂是只因为秦人的反间计,更是因为赵国国力已经无法支持廉颇老成持重的用兵之术!”

    这个观点是方以智此前未曾听说过的,细细想来,他猛地一拍桌子,吓得俞宜轩一大跳:“说的是!”

    “赵括代廉颇之后,自然知道自己主君之意,因此轻敌冒进,而致长平之败,所以长平失利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赵括纸上谈兵,而在于他不得不轻敌冒进,所以,其罪不在于赵括,而在于赵王!可笑的是,后人多嘲笑赵括纸上谈兵,却很少有人嘲笑赵王,最多也只是以用人不明来为赵王解释,赵括死就死了,还要替赵王背上罪名啊。”

    说到这,俞国振深深看着方以智,方以智悚然一惊,原本准备再次拍案叫绝的手,却缓缓放下了。

    这哪里说的是长平之战,说的分明就是本朝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