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www.800xs.so,最快更新一梦千年不觉晓 !
其实皇帝赵祯不是不知道皇后曹氏的感受。但是赵祯没有任何办法改变。
他真的是十分敬重这位皇后。不仅仅是她自身的品德高洁,更由于因为有她的存在而使得他在处理政务的时候更加轻松自在,不用去担心后宫会有什么问题。但敬一个女人和爱一个女人是两回事,而这种感觉又是强求不得的。
初时只是为群臣所迫,加上赵祯自己说起来虽然有点好色,但也不是那种会被美色迷了心的昏君。国母之位干系重大,在帝王崩而皇子幼的时候,实际的掌权者便是太后。因此这个女人的贤或不肖,便会关系到整个社稷的运势。虽然他曾经在耳鬓厮磨时被下半shen指挥了大脑,冲动的向张氏许诺说要立她为后。但权衡了利弊关系,赵祯还是选择了立曹氏为后。
他知道张氏的怨,虽然那怨是小心翼翼的被掩藏着的。也是因此,他对张氏便存着一份愧疚之情。他晋升了她为修媛,格外的宠爱她。虽然知道背着他的时候她也与其他的嫔妃勾心斗角时常有些龃龉,但她的聪明之处便是从来不将这些烦人的事情带到他的面前。
但是无论如何,他都不能立她为后。这个朝堂之上,再不能有第二个刘太后!
赵祯曾经读过史官记载的东西,那上面写着刘太后执政时期“虽政出宫闱,而号令严明,恩威加天下”。赵祯将那东西掷到案上,嘿然冷笑。
这就是历史?
除非你真的身在其中,否则你永远不会知道真相究竟是如何。
譬如,赵祯出于对刘太后的抚养自己的感恩,最终放弃了修改这部分的意愿。于是后人便从“正史”上看到一位政令严明仿若巾帼女杰的刘太后。
譬如,赵祯在杨太妃垂首后退,认同了删改刘后遗诏中让她“知军国事”那一句后,便给这件事划上了句号,没有再作任何的追究,而是一如既往的孝顺杨妃。于是后人便从“正史”里看到一位温顺恭正的杨娘娘。
而真相究竟如何又有什么关系?
赵祯在成年亲政之后深刻的体会到“祖宗法度”和太祖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何等重要的立国之本!正是因为有着祖宗法度的存在,因为士大夫这个阶层所具有的巨大的能量,刘太后在贬了一群又一群忠言直谏要求太后还政于帝的官员后,手里拿着小人方仲弓所上的要太后“效武后事”的折子和另外一个小人程琳所献的《武后临朝图》,脸色变幻犹疑良久,终于还是掷于地上,故作愤然状道:“吾不作此负祖宗事!”而赵祯却通过自己安插在刘后身边的小宫女得知,刘后曾经不止一次在烛光下细细观摩那副《武后临朝图》,以指***武后身姿,赞叹良久。
其实赵祯有事会遗憾曹皇后的聪明才智不能应用在朝堂之上。很多时候,他真的希望曹皇后能给他些建议和帮助。可是曹皇后却总是遵循她自己的原则,非得皇帝垂询,否则不轻易对朝堂政事发表任何意见。
说起来赵祯有些后悔将杨婕妤接回宫来。其实杨婕妤的父亲杨忠是个颇知进退的人。当杨婕妤还是美人的时候,她的父亲杨忠还只是侍禁,赵祯因着对杨氏的宠爱曾想升杨忠的官儿,那杨忠坚辞不受。而这样的父亲却养了个这么不知道进退的女儿。杨婕妤因为曾经被逐出宫而后又被接回,她非但不因此而收敛,反而认为这表示着赵祯对她的宠爱益深,因而益发放纵她的任性。
赵祯渐渐有点厌倦杨婕妤的任性和不知足。这样的女子会一时缠住男子的心,却很容易就让男人觉得疲倦。而赵祯就已经对她感到疲倦了。
所以对于曹氏这位能替他震慑和管束后宫诸妃的皇后,赵祯还是时常为自己当初立后的正确决定感到欣慰。
事实上,赵祯很快就没有时间再为这些后宫的琐事烦恼了。在真正的寒冷到来之前,朝廷借助《灾时募捐条例》成功的募集到了足够多的寒衣和钱粮,确保能让京畿灾民渡过这个冬天。只要熬到春天播种的季节,灾民们就会返回故乡,重新操持起锄头和犁头。
然而就在水患的赈灾进入了令人欢欣鼓舞的状况时,一直有意折磨大宋朝的老天爷,再一次玩起了花样!
十二月甲申,并、代、忻州并言地震,吏民压死者三万二千三百六人,伤五千六百人,畜扰死者五万余。遣使抚存其民,赐死伤之家钱有差。
——《宋史》本纪第十
福宁殿中。
眼看着新年就要来临了,对着书案上关于汇报灾情的折子,两眼布满血丝的皇帝赵祯却一点也感受不到过年的兴奋。放下这些汇报灾情的奏折,赵祯揉揉疲倦的眼睛,随意翻出另一本折子,却被上面的题目所吸引。
《临灾自救常论》?
“灾者,或为自然之力,或为人祸之尔。灾之所经,或屋陷,或物焚,或人畜伤亡,盖其必然也。然其果不能免乎?非也!盖百姓愚,不得其法,每遇灾情,慌乱无度,而其损益重。臣遍访智叟,得自救数法,愿广推天下,教益百姓。则百姓必铭感圣上之恩泽。”
开篇第一句首先阐述什么是“灾”,认为灾分两种,无非是天灾和人祸而已。灾难发生时,造成损失是必然的。但是在其所造成的损失中,其实有很多是可以避免的。但是百姓愚钝,不得其法,在灾难发生时慌乱不知应对,反而加重了损失。所以我(臣)访问了很多上了年纪的有智慧的老头儿,得到了几条自救的方法,希望能够推广天下,使百姓从中受益。最后一句则纯粹是拍皇帝马屁了——这样天下的百姓一定会感谢陛下您的恩德。
被报灾的折子搅得焦头烂额的赵祯忽然精神一振。(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