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www.800xs.so,最快更新大唐键侠 !
乾元二年三月,唐军步骑兵六十万阵于安阳河北——当然啦,是号称,其实不过二十余万众而已——史思明则自将精兵五万杀来。
叛军先后与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等部交战,杀伤各半,胜负未分。激战之中,淮西节度使鲁炅身中流矢,被迫稍却,史思明趁胜直击,淮西军大溃。郭子仪本列阵在鲁炅之后,受到败兵的冲击和影响,一时间也陷入了苦战。
正当此时,另一部叛军在李归仁的率领之下,突然出现在官军侧翼,许叔冀、季广深、董秦、荔非元礼(镇西兵马使,代战死的李嗣业领军)等部见势不妙,一时俱溃。叛军两向夹击,官军势若山崩,幸亏李光弼、张巡等将苦战断后,这才终于迫退叛军,没有造成更大的损失……
官军一路溃败,直到渡过黄河,方才稳住阵脚,郭子仪乃率朔方军截断河阳桥,以便保障东京。点检损失,死人倒不多,但战马万匹,唯余三千,甲仗十万,委弃殆尽……并且消息传入东京,士民惊骇,纷纷出城躲避,留守崔圆、河南尹苏震等官吏竟也弃城逃往襄阳、邓州去了!
郭子仪、李光弼等将原本还打算拒河而守,寻机反击呢,孰料诸军士气低落、粮秣弃尽,竟然纷纷逃归本镇……而且这动静闹得太大了,肯定隐瞒不住啊,这才被迫上表请罪。
当然啦,倘若奏捷,必定夸大,若是败报,必须粉饰,也是这年月朝中、军中的通病了。根据鱼朝恩所奏,说淮西军退却后,郭子仪领朔方军在后,“未及布阵”,孰料“大风忽起,吹沙拔木,天地昼晦,咫尺不相辨。两军大惊,官军溃而南,贼溃而北……”
——本来我们即便打不赢,也未必会输的,全都是天公不做美啊,看起来贼势未可即灭也。好在官军虽然溃散了,叛军也没落着好,同样四散而奔……
李汲听霍仙鸣介绍到这里,不由得双眉一竖,怒目圆睁,喝骂道:“一派胡言!若史思明亦北,郭司徒又何必断河阳桥,急保东京哪?”
窦文场抬起手来,稍稍朝下按压,那意思:长卫你轻点儿声。马燧也说:“具体战事如何,亦不能只听鱼公一人之言,相信各节度的奏报,也将陆续汇聚京师……”
李汲冷笑道:“败就是败,何必讳言?”
窦文场苦笑着低声道:“若不归之于天,唯恐军人百姓,将更惶惧啊,且朝廷威望何存?”顿了一顿,问道:“我等守备禁中,外军如何,本不关我等之事,但恐圣人将有所垂询也——还望长卫、洵美二君,提点我与霍长史。”
这仗输得太大了,关东局面,为之彻底改变,即便李亨不乐意管事,他也不可能当作没发生啊,肯定要咨询臣下的意见。问题是朝中知兵之人不多,抑且李亨还更信赖宦官……倘若鱼朝恩在,肯定第一个要问他,如今鱼朝恩监军在外,则多半会询问窦文场和霍仙鸣了。
——李亨自然最信赖李辅国,其次大概是程元振,问题那俩货就从来没有领过兵啊,倘若一开口便侃侃而谈,俱中窍要,反倒容易引发李亨的猜忌。
故此窦、霍二宦在通报情况之后,便咨询李汲和马燧——二位应该是知兵的,则若圣人问起我等来,该当如何回话哪?
李汲闻言,望向马燧,意思是请你先说吧——长幼有序,你终究比我年岁大。马燧略一沉吟,便道:“私所揣测,与长卫所料相同,大风蔽日,导致两军皆败之言,实不可信。然而鱼公方得圣宠,则无证据,不便直斥其非啊……”
二宦对视一眼,随即霍仙鸣便试探地问道:“官军既败,身为监军,不能辞其咎,可否趁鱼公在外时……”
很明显二人是想趁机给鱼朝恩上眼药,利用这个大好机会,把那资历、圣宠都在自家之上的老前辈给一脚踹下去。然而话没说完,就被马燧摆一摆手给打断了:“真实战况如何,即便将来诸节度陆续上奏,也恐各执一端,难明究竟。然据方才霍长史转述,鱼公似欲将战败之罪,归之于郭司徒……”
你瞧,他先说郭子仪在鲁炅之后,却“未及布阵”,接着又说叛军也溃散了,本来是两败俱伤之势,朔方军却偏要截断河阳桥,将河北地区才刚收复的土地又都彻底放弃……
李汲忍不住冷笑一声,插嘴道:“那厮自然做得出来这种事!”
马燧并不清楚李汲跟鱼朝恩打过不少交道,甚至于还动过手,闻言不禁瞥了李汲一眼,心说你小子很狂嘛,可别以为自己在陇右大破蕃贼,两京传诵就有多了不起了,鱼朝恩伸一根小手指头就能碾死你!做官嘛,还是谨言慎行的为好。
却也不便在这种环境下,当面提醒,只是面朝二宦说道:“且私以为,鱼公必定快马返京,直面天颜,当此时也,二位长史绝不能在圣人面前,分说鱼公的不是。”
二宦连连点头,深以为然,但看表情,多少有些遗憾。
马燧继续说道:“诸军粮秣物资丧尽,只能各归本镇,则东京暴露于叛贼锋锐之下,岌岌可危。二位长史当向圣人进言,命郭司徒总领河南兵马,固守东京,与叛贼相拮抗,以待诸镇恢复元气。”
听到这儿,李汲也不禁点头:马燧虽然不肯直接指斥鱼朝恩,却拐着弯儿要破坏鱼朝恩的图谋——既然鱼朝恩想坑陷郭子仪,那就请窦、霍二宦力保郭子仪好了。
围攻相州的那十名节度——崔光远已先败,逃归长安——在李汲的观感中,只信三人,那就是郭子仪、李光弼和张巡,原本可能还得加上一个李嗣业,可惜李嗣业战死了……对于其他那些,李汲基本上没啥好印象,尤其是许叔冀,衔恨颇深。
他不是因为过往之事才恨许叔冀的,而是压根儿就不相信那个私心沸腾的混蛋!
由此加上一句:“张大夫(张巡已进位御史大夫)是守城的名将,可请圣命,接替那弃城而逃的崔某,担任东京留守。”
马燧点点头:“此言至当。”随即注目李汲,那意思,我说完了,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李汲想了一想,就对窦、霍二人说道:“圣人闻听此败,必然沮丧,二位长史可以宽慰圣人,虽然不能平灭安庆绪,然而数月之间,史思明也断不会渡河威胁东京,可以趁此时机重调兵马物资,力保河南。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他知道李亨是什么德性,担心这场大败会把混蛋皇帝的信心彻底打没了,从此更加昏招迭出。尤其是窦、霍二宦本是李适的党羽,对待自己又不错,正好趁机指点他们一条明路——你们赶紧去劝慰皇帝,这时候口出失败言论的必死,说国家还有救的,必能得赏!
马燧问道:“长卫以为,史思明不会遽向河南,何所思而有此见哪?”
李汲笑一笑:“相州尚在安庆绪手中,官军既退,那厮又岂肯信守前诺,将宝座拱手让人啊?则安、史二贼之间,必起纷争。当此时也,史思明岂敢将相州放在身后,悬军远追,直入河南?”
窦、霍二人尚在沉吟——也不知道是琢磨李汲所言有几成可信度啊,还是先赶紧打好腹稿,以备皇帝咨询——马燧却忍不住又多瞧了李汲几眼。
两京盛传,“李二郎”匹马单枪,直入蕃阵,捅死上将几员,夺得马槊几条,砍翻大纛几面……对此,马燧虽有耳闻,却并不怎么相信。他虽然没有正经上过阵,终究熟读兵书,也在军队里混过,知道千军万马对战之际,一人之力绝对有限。民间传说本不靠谱,但空穴来风,未必无因,想来这李汲确实是一员勇将,还是很能打的吧。
等听说朝命召李汲还京,担任左英武军录事参军事,马燧心里多少有些打鼓——既为猛将,不置于前阵,调到后方来干嘛啊?并且还是担任文书工作……这究竟是给李汲敞开一条晋身的捷径呢,还是他得罪了什么人,故而投闲置散哪?
不管怎么说,李汲在马燧心目中既是一员猛将,印象自然会偏向于粗鲁武夫——即便对方是文职——马燧还担心这“李二郎”究竟能不能胜任文书工作,会不会把我费尽辛苦编组起来的英武军给带坏了……因而李汲的日常工作,马燧通过各种渠道加以关注,倒也四平八稳,没出什么大错。
但这并不能给李汲加分,因为那小子外在的表现,就是武胜于文,而出于士人对武夫的天然歧视,总觉得也就一粗通文墨的糙汉罢了。孰料今日听李汲揣度河北战事,句句皆中肯綮,马洵美这才刮目相看——可以啊,小子,颇有头脑,不是只会冲锋陷阵的匹夫之勇。
于是颔首道:“长卫所言有理,二位长史可以据此向圣人进言。”
直到正经事说完,几人才终于能将注意力转到李汲摆放在膝边的那一对锏上去——
“这便是长卫新打造的兵器?原不是说要打一柄刀的么?”
“好粗的铁锏,不知多少斤两?”
——————————
果然当日午后,便有诏至,唤窦文场、霍仙鸣入觐圣人,然后俩宦官这一去,直到散衙之时也不见回来。这大半天,李汲一直拧着眉头,寡言少语,满腹心事全都写在脸上——不是他不再装相了,而是区区八品武官,在禁中假装与客下棋的谢安石毫无意义啊——一直到散衙后返回家中。
青鸾接着,见李汲愁眉不展之状,不禁探问道:“可是军中有什么烦心事么?”李汲嘴角略略一撇:“军中哪有什么烦心事?唯这国家,烦心之事正多。”用过晚饭,他吩咐青鸾自去安歇,自己则屏退仆役,端坐书斋,再次将出杜甫的诗作来欣赏。
果然不出李汲所料,静街鼓响过后不久,李适再次悄无声息地出现在院中,随即板着面孔,脱靴进屋。
——相州战败这种惊天动地的大事,李适不可能太晚得着消息啊,而既得消息,多半会来与李汲恳谈,而李汲也正憋了一肚子的话,想找个人倾诉呢。终究面对窦、霍之时,尤其是疑心为李辅国党羽的马燧也在,很多话就不可能说得太过深入。
尤其李汲还想打听打听,李适你一头牵着禁中,一头连着外朝,是不是能够得着更多的讯息和细节哪?
李适一坐定,就先开门见山地问李汲:“窦文场、霍仙鸣宽慰圣人,云史思明既败官军,未必有力量遽图河南——是长卫,还是马洵美教他们的?”
李汲回答道:“是臣之愚见。”
李适忙问:“长卫此言,实出真心否?则在长卫看来,史思明底定河北,需要多少时日,或将几时来侵哪?”
李汲明白,李适这是担心身在洛阳的生母沈氏。于是详详细细把自己的判断又再解说一遍,然后道:“安、史二贼必争,然而安庆绪大势已去,不能长久,在我估算,最多三个月,史贼便能底定河北。然而暑月难以用兵,他多半会折返范阳,重整兵马,待到秋后,再谋河南。”
李适稍稍透了口气:“还有半岁,朝廷调动兵马、物资,尚有余裕……”
李汲苦笑道:“果然么?我听说去秋多方歉收,尤其两京之间,仓廪皆空,由此才被迫自江、淮、并、汾千里运粮,遂为史贼所趁。则半年的时间,要囤积足够数万兵马守备河阳,甚至于洛阳的粮秣,并非一件容易之事啊。”
李适道:“唯有仰仗第五禹珪了……”
第五琦,字禹珪,曾任河南等五道支度使、诸道盐铁铸钱使,执掌东南半壁的财政;去岁调回长安,升任度支郎中兼御史中丞,本年年初,升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被人敬称为“计相”。朝野上下一致认定,第五琦乃是当代最懂得财税管理之人,也极能开源,朝廷平叛的物资整合、调配,非其人不能为也。
然而李汲对第五琦的敛财手段,却并不怎么看好,他对李适说:“计相去岁便铸‘乾元重宝’,据闻不久前又向圣人进言,要铸新钱,这是为了敛财啊,取利于小人百姓,必定造成通胀……”
李适诧异地问道:“何谓通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