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www.800xs.so,最快更新大唐键侠 !
李元忠要李汲跟着贾槐返回鄯州去,李汲不禁着急,忙叉手道:“大战方酣,军情正急,末将岂可抛弃同袍而自归安全之处啊?还望将军收回成命。”
李元忠先命贾槐出帐去歇息片刻,然后才将李汲唤到面前来,压低声音对他说:“不见蕃贼增兵,料是鄯城正在激战,估算三五日内,彼等不敢再来攻我营垒。
“前日全亏你登垒奋战,才能逐退蕃贼,难道我不愿你继留军中么?即便不再上阵厮杀,有你在此,将兵们感君之勇、慕君之能,也必振奋。只是这几日间,你与其留在小峡,不如暂归,去鄯城拜见节帅……”
李元忠是考虑到,自己在行文中明明白白地请求添兵增将,然而李倓的回信,以及遣来的使者,对此却只字不提。有可能确实派发不出什么援兵来,但也有可能,是李倓不愿意在鄯城和小峡再多浪费兵马,只求可以迟滞蕃贼的攻势,以便稳固鄯州防守罢了。
那么李汲既是节帅亲信,又是最早提出来不可轻弃鄯城之人,他若是回去面见李倓,有没有机会说而动之,给带一支援军过来呢?倘若三五千人不可得,哪怕三五百,把我这儿的损失补上也成啊。
由此才催促李汲从命,跟随贾槐返回鄯州去。而且这些天看李汲的表现,李元忠相信除非李倓坚留不遣,李汲哪怕求不到援兵,多半也还是会赶回来的,不必担心他一去不回头。
李汲这才明白,当即躬身领命。李元忠最后对他说:“若不得援,便请增些箭矢,或请节帅先颁赏赐,可以大振士卒之心也。”
于是李汲出帐找到贾槐,直截了当地就拍拍对方肩膀,说:“走吧。”
只是该怎么回去呢?小峡长度在六里左右,道路狭窄,须援绳而行,终与平原坦途不同,估摸着得走一个时辰;然后从小峡东口前往鄯州,一百里地,在没有坐骑的前提下,起码需要一天半,那么来回起码三天,若带兵归还,那时间就更长了……李元忠估算三五日内,蕃贼不会再发起进攻,李汲对此却并不确信。
他担心自己不但返回鄯州,还能顺顺利利把援兵带来,结果走到小峡一瞧,峡西之营已陷……则在某些人看来,自己跟临阵逃亡有啥区别?这黑锅我可不背!
因而命部下吹起两个牛皮筏子,打算与贾槐一起纵入湟水,顺流而下,则速度可以倍之也。
贾槐一瞧那后世游泳圈大小的皮筏子,当场就慌了,急忙摆手道:“湟水流急,凭此岂能下水?”李汲笑道:“若欲横渡,或者逆流而上,自然不易,顺水而下,料不难也。”亲手把贾槐按入筏中,嘴里问道:“贾兄可会水么?”
贾槐道:“池塘之中,也能扑腾几下,但这般大江大河……”李汲双眉一轩:“小小的湟水,说什么大江大河?!”一抬腿,就把贾槐连人带筏从河岸上给踹了下去。
贾槐惊骇大呼,好在皮筏在激流里打了几个转,终于缓缓稳住——因为筏上系绳,还拴在岸上呢。随即李汲也乘筏下水,同时高声朝岸上叫道:“我今去向节帅要犒赏……”没敢提讨救兵,万一讨不来呢——“若试得皮筏可用,水路可通,君等再无后顾之忧矣!”随即挥起一刀,将系绳砍断。
两个筏子拴在一起,当即如同离弦之箭一般,在激浪的簇拥下,疾速直朝下游驶去。贾槐吓得伏身筏上,双手牢牢抓紧筏沿,连大气都不敢喘;李汲却挺直腰杆,盘腿而坐,一手按着腰间横刀,一手柱着支六尺多长的挠钩。
这挠钩是用来登岸的,否则那么快的水流,沿途又没啥港口,万一停不住步,一口气漂过了鄯州,甚至于直接漂进黄河,然后再顺着黄河水奔金城甚至于会宁去,那自己临阵脱逃的罪名就彻底洗不清啦。
果然走水道比走陆路要快捷得多,而且皮筏子虽然不大牢靠,也不可能承载多人,却比船只多一样好处,即不怕打转——船只若操控不得法,在激流中打横,多半是会倾覆甚至于散架的,皮筏却基本上是圆的,无头无尾,哪一面朝前都成。
六里多的小峡,不过几眨眼功夫便过,而湟水出峡之后,水流也逐渐平缓了下来,危险系数大大降低。李汲在贾槐面前故示勇猛无畏,其实他被激流裹挟着,也不禁有些头晕目眩,白睁俩大眼,却根本瞧不清前路。直到峡终而流缓,这才有机会擦擦眼睛,眺望岸上景色。
只见阡陌纵横,田间地头,金黄色的麦浪起伏不定,不少农人正在辛苦收割。猛然间,李汲望见一面绛色大旗迎风飘扬,不禁诧异地“咦”了一声。
耳旁传来贾槐有气无力的声音:“靠岸,快靠岸……节帅不在鄯州,在此处也。”
李汲心说啥,李倓离开鄯州,到小峡东口来了?那你为啥出发前不跟我说呢?再一琢磨,不管李倓是出于什么心理才亲自跑到小峡来的,很明显他并没有增兵的意愿——起码在见过自己之前没有——故此命贾槐守口如瓶,以免动摇前线将士之心,倒也在情理之中。
李汲这筏子上不但有挠钩,而且还有一张木桨,至于贾槐的筏子上则空无一物,他完全是被李汲牵着走呢。当下李汲抄起桨来,奋力向南岸划去,终于在力竭之前,在又漂出两里地之后,顺利将挠钩搭上了岸边的岩石。
他心说好在是我,换个力气小点儿、体力弱点儿的,大概真就一口气漂过鄯州去了……
登岸之后,李汲不禁有些疲乏,就坐在石头上喘气,至于贾槐,干脆四仰八叉地躺在地上,嘴里还嗫嚅道:“李兄你要害死我呀,要害死我呀……”
歇足了一刻钟的时间,二人这才背起皮筏,转归小峡东口来。李汲斜睨贾槐,多少有些恼怒,心说你哪怕悄悄地跟我说一声儿呢,李倓已至小峡,我就不会搞得这么狼狈啦。这连过站加歇脚,所花费的时间也并不比腿着快啊……
——其实他是冤枉贾槐了,因为才辞别李元忠便命部下吹气充筏,然后把贾槐按进皮筏,直接一脚就踹下水了,人也得有机会跟你咬耳朵说悄悄话才成啊!
二人直奔李倓大旗所在处而来,不多时便有巡骑迎上,领他们去觐见李倓。李汲随便一打量,大营就扎在小峡东口,一面倚着崖壁,看营帐数量,兵力起码在三千以上。
李倓听说贾槐把李汲领回来了,急命召见,李汲开口就说:“不意殿下也到小峡来了。”
李倓笑一笑,解释道:“孤来监督农人割麦,此杨公南心心念念之事也。”顿了一顿,又说:“今岁天候尚可,虽然连日阴霾笼罩,却总不见落雨,当可顺利收获。但若隔几日还不见日头,谷不得曝晒,便只能连壳蒸熟了,充作军粮……”
李汲心说那得多牙碜啊……好在我这个级别的,不到万不得已,应该不用吃那些玩意儿吧。
于是不等李倓询问,便将峡西战事详细禀报了一回,只是对于自己登垒奋战,逼退蕃贼之事,并未大加渲染——自己夸自己,他多少有些脸红,况且估摸着李元忠在战报里也都写得很清楚了,不必要再当面表功。
李倓颔首道:“孤知此战,长卫你居功甚大……”但随即提醒道:“不可恃功而骄——亲执刀矛,陷阵杀贼,此乃匹夫所为;孤冀望长卫将来能够统领万马千军,谈笑破敌,方不负身为长源先生之弟也。”
李汲躬身受教,随即忙不迭地便问:“李将军前日呈报,请求添兵增将,未知殿下允否?”
李倓微微一皱眉头:“奈何鄯州之兵,所余无几……”
其实李汲出来的时候,鄯州城内还有六千多兵马,也不能算很少了;且这些时日,李倓复命募兵,并从后方的金城、广武、狄道等处调兵来援,城内兵力已然过万。只是除了贴身护卫的五百神策军外,其余不是新兵就是老弱,战斗力难免大打折扣,
所以李倓虽然暗自下定了倾财一博的决心,却还不敢这便往前线增兵,希望能够将新兵多训练个十天半月的再说。他这次跑到小峡来,除监督农人收割的主要目的外,也有亲自操练士卒之意。
李汲劝说李倓道:“军前形势,瞬息万变,当进须进,才能不误战机。如今小峡西口的蕃军已然胆落,不敢来攻,只须再添一两千兵马,李将军有把握将之彻底击溃。敌若奔溃,则我可前出策应鄯城,若蕃贼复分兵来御,鄯城必成牢固不拔之势。倘若拖延数日,即便鄯城不失,贼亦将添兵小峡,则我唯守而已,进退之机,尽操敌手……”
李倓沉吟半晌,乃问:“只须一千兵,便可扭转小峡的攻守之势么?”
李汲犹豫了一下,苦笑道:“恐须一千神策军……”
李元忠估算着再多三千人,他面对绮力卜藏便有胜算,李汲担心这个数字吓着了李倓,所以缩缩水,只说一两千,谁料李倓竟要坐实他那句话……李汲差点儿提起手来扇自己的耳光,我说老实话就好了,这没事儿耍什么小心眼儿啊!
李倓一撇嘴:“一千神策,已与汝五百,孤身边焉有足数?”
李汲红着脸道:“若新卒,恐须三千……”
李倓冷笑道:“难道孤将身边这三千兵尽数交予汝,自己孤身返回鄯州去不成么?”
他本来是想拿话噎李汲的,没料到李汲想都不想,直接回复道:“若前可破贼,难道殿下孤身一人,敢有来犯者么?若不能破贼,殿下自守鄯州,能有几成胜算?”
别以为你做过几天行军司马就了不起了,临阵指挥、摧锋破锐,还有凭坚固守,你有足够的经验吗?若把郭昕、李元忠全都失陷了,靠你自己,有信心守住小峡和鄯州吗?你把兵留在身边有蛋用啊!
关键是地形复杂,道路狭窄,真不怕吐蕃军大举迂回来偷袭鄯州,故而以李汲的想法,即便把鄯州放空了也没关系吧。
李倓不禁恼怒,呵斥道:“若能破贼,固然是好,若不能破,使贼逾小峡而向鄯州,孤身边却无一兵一卒——汝欲害孤性命不成么?!”
李汲一梗脖子:“臣曾救殿下,岂会害殿下!”
李倓闻言,心中更怒。
李汲曾经跟李适说过,我对你有恩情,你不必时时放在嘴边,反倒显得我亏欠你什么似的——正所谓“升米恩,斗米仇”是也。而若相反,是李汲常提旧恩,李适心里肯定更不舒服吧。李倓也是如此,不遇着什么事儿了,平心静气之下,自会感李汲的好,甚至于念叨几句“我性命本为他所救,异日自当以性命相偿”;但若双方意见起了冲突,李汲再于此时提起救命之恩,李倓反倒容易恼羞成怒——
你啥意思,要挟我?你昔日救我,不过是为了市恩吧,这才几天啊,就打算讨还了?!
可是身边还有不少的卫兵,以及贾槐,众目睽睽之下,李倓也不便直接撕破脸皮,喝骂李汲——那显得本王多没涵养啊。因此双目中怒意稍现,便即隐去,随即一甩袖子:“长卫久战辛劳,且下去歇息吧。”
说着话,站起身来,便待离去。李汲急了——他也知道刚才话赶话,自己所言不大妥当,生怕李倓一怒之下,不但不肯增兵小峡西口,甚至于把自己留而不遣——赶紧一个箭步蹿上前去,揪住了李倓的袖子。
李倓拧眉瞠目道:“长卫何意啊?君昔曾劫许叔冀以救睢阳,乃欲故技重施乎?!”
李汲当即“嘭”的一声,重重跪在了地上,仰着头高声说道:“臣有罪,冲犯了殿下,然请殿下再听臣一言。”
“你说!”
“殿下本是天潢贵胄,自可安居京城,不必来西陲冲冒矢石。此番来者,上解父兄之虑,下安黎庶之危,中护国家社稷,乃不负为高祖皇帝、太宗皇帝子孙。自古兵凶事险,无有必胜不败之局,然若殿下挫败,仍可退返长安,做逍遥王爷,岂有性命之忧啊?倘若能一战得胜,自然将士归心,百姓称颂,声震于寰宇,名垂于青史!
“如此退无后顾之忧,进或有望成功,殿下岂不愿么?汲之言,固然是为将士考虑,为国家考虑,其实也是为殿下考虑啊。万望殿下勿因臣粗鄙不文,出言无状,便舍此大好机会。机会稍纵即逝,时不再来——殿下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