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www.800xs.so,最快更新陈亦青文集 !
城市居民回家多数各自关门,市民较少群聚聊天、侃事。而大多数乡村的乡民、村民,闲暇时相聚于乡里头、大树下、大院里聊天议事较多,较频繁,因而乡村间,对一些时事政策、对一些地方政府行为、对一些语言词汇,在聚谈时,经思维过滤、语言传转,会形成另类的、厉害的、精锐的见解或解释。
70年代时,中学的政治教材、历史教材及相关考纲对“人民”一词的解释就常常不同,尤其是1976年10月“文革”结束前后,各种教材资料对这一词语的解释更大不相同,记得1978年我参加高考复习时对此词语的释义因各种资料表述不同而背得很厌烦。现在回想当时读死书而觉得可笑。应该是1975年吧,生产队里进驻工作队,有刁滑的社员就问工作队女队员“什么叫人民”请她解释,然后辩驳纠缠,以此试试女队员的功夫。
关于“人民”一词“文革”末期我邻村一农民是这样解释的:有一日,一挑担生意人在该村村头做生意,此位农民兄弟就去向他买东西,生意人就与他聊,问:“这乡里有多少人?”农民回答说:“有6人。”生意人不满地说:“你乱说,从此望去,路上行人少说几十人,溪边洗衣妇女十几人,那边地上做农活的也不少几十人。”农民说:“那些不是人,而是民。”生意人就问:“那么,那6个人是谁?”农民答:“在大队办公的头儿。”我觉得他的解释虽然另类,但通俗精简,又易听易懂,把乡里的人口尽数归于“人民”这一概念中,又分出了等级。生意人也将此解释在邻近诸乡做生意时跟乡民侃侃。
据说“干部”一词是外来语,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1、国家机关、军队、人民团体的公职人员(士兵、勤杂人员除外);2、指担任一定的领导工作或管理工作的人员。
武夷山的农民导游对“干部”一词的解释就十分简练了。1997年我们单位人员前往武夷山旅游,那天随竹筏漂流并观赏山水,至一段溪流平缓的河段,那农民边划竹筏边提问:“我看你们好像都是文人,请你们解释解释“干部”一词吧。”随即有人答:“当官的。”有人答:“当领导的。”农民导游打断说:“我认为‘干部’应解释为‘干的部位’,为何这样解释,我讲点故事让大家听听。”此话说完,游客们立即现出精神集中。农导知道已吊住了游客的胃口,乃举止缓悠,若无其事,点支烟后才讲:
近期北方有一退休老干部,有钱没事,难忍寂寞,听说南方沿海城市设有发廊,可以按摩,乃以南下旅游为借口,径往南方城市的发廊。第一次发廊小姐为他按摩,按至他的下处,乃问:“这是什么东西?”老干部答:“老干部。”跟着小姐的按摸,老干部也摸起来,当摸至小姐的下处,他就问:“这是什么地方?”发廊小姐答:“老干部活动中心。”一宗钱色交易就此达成。
农民讲至此,竹筏上的游客有的笑得前俯后仰,有的直笑到差点掉入溪河中。农导再也不说什么,边划竹筏边望着山色,不理睬那些被他以释词为由而玩死的游客。
农民导游讲的故事后来成为闽粤民间的经典黄段。它显然是民间人士精心而故意的编撰,会引发不少听者将原本应理解为“主干部位”转而理解为“干的部位”的思考,并想象时下某些干部在干什么,此“干”会不会是“牟取、贪贿、利诱、豪夺、设局、淫亵”之意。
去年我在路上遇见中学时的同学老余,他是余霞村专种时蔬的菜农。他一见我就神秘地说:“你知道吗?程校近日被‘指减’叫去问。”他说的“程校”是我大专时的同窗程俊,原任余霞学校的校长。他在余霞任职时,善于管理,极其勤廉,在乡民、教师、家长中口碑极佳,老余一贯敬重他。我茫然地问:“‘指减’是啥意思?”他说:“枉睬你是赚政府食的,‘指减’就是纪检嘛,很多人都知,现在纪检都是指向违规少的、减的进行调查,一些贪污多的、违规多的因某些关系反而不受检查,由此人称‘指减’。”我一听此,有些吃惊:现在的干部,有的表象政绩很好,有的表象清正贤良,但可能会出问题而被检举,莫非这个口碑很好的程俊也如此。我问老余:“你知道他为何被查吗?”老余说:“不知情,他只调往新学校三个月。”
阿程是我相好,我想以电话关心他一下。但觉得欠妥,便细询教育线内知情者。他说:“纪检查后,程校毫无问题。起因是新校教室富余太多,乡里认为学校是乡里集资建的,就委托学校办学前班,而区政府曾规定学校不能办学前班,但程校调入该校时处于学年半途想要停办会影响学童去向,只能续办。你应该听过水浒中杀威棒的情节吧。程校长因口碑好而调进级别高些规模大些的学校任职,行内自然有人眼红,就寄举报他办学前班的信至纪委告他一把,目的是压压程校,让他传出被纪检稽查过的污名,不让他干得太顺。”他叹了口气说:“现在的纪检,就是问题大的不去查,反而查问题小的或没问题的,难怪社会称为‘指减’,有时还变成歹人害好人的工具。”听这些话,我不仅明白阿程的详情,为他好人能平安工作而庆幸,更明白人们为何将纪检称为“指减”的缘由。
民众对一些专用名词、政治名词的理解虽然有些偏颇,但表达则极为简炼、厉害,有的味道十分辛辣,有的极具讽刺意味,使我想起封建社会、旧民主社会一些童谣的流传,有的让人觉得可怕,有的显示“山雨欲来”的征兆。幸好,当今的儿童,小的进入幼稚园,大的进入学校,缺少萌生童谣的时间和空间。但在广阔乡村,于百姓中形成的共同见解、普遍说法是应受到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