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 [历史剧]朕不能死 > [历史剧]朕不能死_分卷阅读_135

[历史剧]朕不能死_分卷阅读_135

800小说网 www.800xs.so,最快更新[历史剧]朕不能死 !

    第176章大兴(十一)

    慈禧也是没想到族里竟然会因为这种事求到她面前,心下也是觉得诧异。

    “这名额这么抢手?”

    “可不是,听说八旗里好几族都在争呢,按理说我们族也能拿到几个,不过总要有太后的脸面,才叫长脸呢。”

    慈禧听着婉贞的话,心里却是不由寻思起来,原以为这洋科举的事情被读书人这么打压之后,肯定办不出什么风声了,也是没想到,竟然在八旗里面获得了支持。

    “真有很多族人在争这个名额吗?”

    “可不是,姐姐你也清楚,咱们家没发迹之前是个什么样子;这洋科举虽说没文举那样奖励丰厚,但进了私塾,皇上就说会给一定的月饷,还免除食费,这消息一传出来,许多文不成舞不就的都想凑个热闹。”

    慈禧这支叶赫那拉中的族人都不怎么顶用,有功名的更是少,慈禧没得宠之前,甚至想要拿到旗里每月的俸禄都难的很,换位思考,若是她们家这般,有个洋私塾能多些进项,还能多学门手艺,还是会有很多族人愿意去的。

    “以我们族如今的威势想弄十个名额倒是不难,但事不能这么办。”慈禧沉思一会,拍了拍婉贞的手,说道:“朝廷上前几日刚还有读书人为着这洋私塾,洋科举的事情闹过,咋们一族单单的冲上去,难免会被他们弹劾,说不得哀家也要落个不识大体的名声。”

    “你去和老族长说,叫他去寻富察氏的族长,叫他牵头,再联合别的大姓一起去找宗人府,问宗人府要个章程,倒时候哀家与皇上看着贵戚们的面子上,也好开口。”

    富察氏如今出了个由慈禧一手扶植出来的皇后,投桃报李也该为叶赫那拉氏做点什么了。既然八旗之中很多人都想去那洋私塾,慈禧到时候再帮句嘴,也好叫贵戚们念着她圣母皇太后的好。

    婉贞虽不如慈禧心机深沉,但一母同胞,也不是笨的,自是领会了慈禧的意图,当下点头会意,然后略做了做,就捧着摘来的红梅走了。

    如此一番几日之后,各族的族长果真在富察氏族长与叶赫那拉氏族长的牵头下,找到了宗人府宗正商量。论理说,宗人府名义上只管宗室的事情,但满清各大姓与爱新觉罗皇室联姻多年,关系早就混乱的不行,所以久而久之,宗人府也成了调节各大姓纷争的一个调解机构。

    能做到八旗一族大姓族长的,即使不在朝中为官,但也多是背后势力强大的很,这些人老成精的家伙们你一嘴,我一嘴,说得宗人府官员皆是晕头转向,偏生他们还不能摆出架子叫这些老族长们消停会,毕竟大家拐着弯的都连着亲,在座随便找一个,说不定都是五服内的老亲眷,还真是说也说不得,骂也骂不得。

    最后宗正见此,也是无法,只得一口一个“是”,一口一个“好”,答应把各族的情况反映上去,这才叫这些老人家门罢休,一个个举着拐杖慢悠悠的打道回府。

    宗人府官员看的这些总算走了的老亲眷们,不由擦了擦冷汗,心下也是觉得这些人再来一趟,自己肯定受不了,也顾不得什么会和朝廷中的儒生对上,第二天就把八旗宗室意图扩张洋科举,扩大洋学校的事情捅了上去。

    一时间,原本刚刚淡下去的事情,又再次被捅了出来;自然,儒生觉得他们之前已经退让了,如此还要继续抓着不放,很是怒气上涌,连忙就对着宗人府开火;宗人府的宗正被读书人绵里藏针的这么用话一怼,也是怒火中烧,连忙就怼了回去:“此乃我八旗子弟共同心声,亦是各组大姓族老共同之请,莫不要以为多读了几年书,就能骑到主子头上去?!”

    宗正也是被气的没办法了,直接就把心里话给说了出去。也是,在这些八旗出身的人眼中,汉家的这些读书人都不过是奴才,即使官职再高,也当不得大清的主子。果真,此话一出,许多汉族出身的大臣皆是被堵的哑口无言。

    载淳在上面听的这句话,不由咳嗽了两声,心想这宗正也是,怎么能在朝堂上说出这样的话:“自圣祖开始,我大清便提倡满汉一家亲,朕之老师亦是汉人出身,宗正,此话以后切莫再提了。”

    皇上都开口了,自然,众大臣只能偃旗息鼓,不在就种族问题继续纠缠下去。载淳也是没想到,这推广西洋科技教育竟然在八旗宗室之中引起了这么强烈的支持。却又听宗正继续说道:“原留洋之人多出自八旗,自洋技在我八旗之中流传升广,奴才以为,若能推广洋科举,对我八旗子弟而言乃是一件好事。”

    满朝文武都知道,推广洋科技一直都是当今圣上想要做的事,宗正这么一说,自然得了载淳的心头好。

    “皇上,但圣旨已经发出,朝令夕改有失天威。”

    “皇上,之前之举,以在儒林造成不小的动荡,若再推广洋学,怕难堵天下读书人的悠悠重口。”

    但,儒生自有儒生的考量,便连阿鲁特崇绮(贵妃之父),在这个时候,也有些犹豫,他虽出生蒙八旗,但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对儒学甚为推崇,难免也想替儒生说些话。

    就当阿鲁特崇绮即将迈出一步进言的时候,突然一只手从一旁伸出,却是自己的老爸阿鲁特·赛尚阿死死的拉住了他的手。然后一个锐利的眼神,示意阿鲁特崇绮退下。

    但见阿鲁特·赛尚阿拉下儿子之后,自己上前说道:“宗正所提,原就只是我八旗内部之事。如今富察氏,钮祜禄氏,叶赫那拉氏,赫舍里氏,佟佳氏,那拉氏,瓜尔佳氏皆赞成在八旗内推广洋学,想来也是民心所向,皇上在我满族人自己里改革,何须外人多嘴?”

    阿鲁特·赛尚阿所提姓氏所蕴含的力量明眼人都知道,汉大臣听此,即使有意再争论一二,也不由在心里掂量掂量自己对上这些庞大的政治集团,会落的什么下场。

    载淳至此,满意而笑:“自然,此乃我八旗内部之事,各大姓皆同意,乃民心所向,朕自不好违扭。”

    “传旨,特于北京再建一专供八旗学习洋务之所,扩西学科举至五十人录取,以示皇恩。”

    第177章大兴(十二)

    后世人说到同治皇帝之时难免会带上许多传奇的色彩,这位年仅六岁的小皇帝自登基以来就历事不断,从辛酉政变,到平定太平天国,安定回疆,扩张南海,再到抗击英国,改革科举,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可以说,清廷的社稷几乎全是由他当政时候挽回的。

    同治八年,皇后富察氏诞下一子,取名博兴,刚一出生便被立为了皇太子,自幼被载淳教养,因一出生就被立为国本,朝堂上对立储的风波便小了不少。后几年,朝廷与江山倒也算稳定,至博兴太子七岁时,载淳便让其参政,虽然七岁实在是太小了,但有载淳六岁掌权在前,倒也无人反驳,只是众大臣在议政时常常听得博兴太子言论,多为稚嫩,虽言之有物,但较于载淳幼年时难免就差了一些,私下里倒也常常说太子天资尚可,但较皇上则略有不如。

    载淳也不是没有听到这些风言风语,不过一笑了之,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是穿越者,若是自己的儿子和自己一样,那才叫奇怪了。至于太子,其实也并非不知这些话,暗自懊恼之余,自更加刻苦学习,倒也没有长歪了。

    载淳在太子十四岁时又做了一件轰动朝野的事,便是改革军机处,仿照英国设立议会,起初议会由各大满蒙汉宗族推举一人,共十人,加上皇帝,两宫太后,太子,皇后共同组成,凡军国大事,皆须议会拟定。

    虽这件事极大的限制了皇帝的权利,轰动盛大,但朝堂上除了儒生,众人只一开头微微反驳了一下,便也就过了,实在是议会一开,各族对于政事的决定权便大大增加,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可与皇帝相较,又怎会不应?只是思及皇帝竟允汉人也入议会,便有些不爽,却被载淳一句打过:“放观朝野上下,二品大员之上,有几人不是汉人,厚此薄彼,恐生事端。”

    众人念及李鸿章,曾国藩,焦佑瀛等权臣皆是汉人,又与皇帝亲厚,便不敢不应,遂除了帝后一脉,议会之中倒有小一半是汉臣。

    这便是大清最早的议会了。

    议会一开,诸多事皆有议会大臣与两宫太后,皇后,太子投票表决,诸多时,载淳并不表态,显然是想要彻底放权于议会,只有等到议会争论不下时,才由载淳最后定夺,如此众人基于载淳越发隆重的君威,倒皆服气,只是苦了太子心下不免暗暗担忧,等到自己登基之后,能否也如父皇一般,一语定乾坤。

    如此相安无事了又是十年,议会人数逐渐扩大,最后扩至二十五人,这才停止扩张,这些年里,又有两三人是洋科举出生步入议会,虽引得老儒生不满,但这些洋科举出生之人对于议政兴致缺缺,倒对于开发旁物一心一意,倒成了议会里的摆设,众人见此,这才放下不提。

    载淳五十岁时,便决定退位,此令一下,满朝文武反对之声可谓沸腾,诸人上书,皇上年富力强,正是如日中天,如何就要退位了?!

    更有百姓之中深感皇帝恩德,感恩社稷安定的,还到午门前叩拜,口中高呼,欲要挽留皇帝再当政几年。

    载淳知道这些大臣与百姓的心思,就怕太子上位作为不如自己好;但载淳心想太子如今也三十多了,自古以来,常年做太子的,又有几个下场好的?他不想跟了康熙后尘,坏了父子情分,再者,如今又有议会在,太子便是偶有错误,总不至于太过偏颇;遂载淳下诏,坚定了传位之意,自己为太上皇,然后至议会中保留了一个位子,又于圣旨中说,多与皇上一票,以示看中。

    如此一来,议会变成了这样的形式,旁人皆是一票,而皇帝与太上皇皆有2票,倒也显示出了皇家于大臣的区别。

    这些年里,慈禧慈安也相继年迈,两个老太后斗了一辈子,年老了便想放权安心过日子,诸多时候,她们在议会上也少有出席,倒是富察氏年富力强,顶了二太后的位子,只是看在皇帝的份上,也恪守本分不敢太过,倒也没有流传出后宫太过干政的话。

    其实就后宫干政不干政,载淳是一点意见也没有,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已经可以预见,以后的议会,除了皇帝,皇后,太后,旁的二十多人皆是大臣,迟早有一天大清会如外国一样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只不过载淳私心,终究还是为皇族多保留了票拟之权,不至于大权全部旁落他人。

    同治六十七年,载淳过世。临终时,太上皇下了最后一道圣旨,准女子参与科举,入朝为官,算是为社稷做了最后一件事。

    众大臣虽然不满,但碍于这是太上皇的最后一道圣旨,议会也是通过的,遂纷纷在哀痛之中,落实下去;如此,奠定了男女同权的基石。